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1年第32期 > 正文
编号:12150243
恶性胃间质瘤的CT诊断(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5日 陆映宏
第1页

    参见附件(1878KB,2页)。

     3 讨论

    3.1 间质瘤病理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独立的来源于胃肠道壁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肿瘤,电镜及免疫组化表明,肿瘤内是由不同数量的Kit(CD117,干细胞因子受体)染色阳性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组成[1],依据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的比例,可分为梭形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混合型。目前CD117是公认的GIST诊断特异性抗体,90%~95%的GIST都有CD117的表达。

    胃肠道间质瘤的生物学行为表现为良性、低度恶性及恶性,但缺乏明确的分界。本组采用Miettinent[2]等提出的标准将GISTS分为:肿瘤≤5 cm且核分裂像<5个/50HPF为良性;肿瘤>10 cm且核分裂像>5个/50HPF为恶性;肿瘤>5 cm但≤10 cm且核分裂像<5个/50HPF为低度恶性。

    3.2 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

    本组通过分析,恶性胃间质瘤具有以下的CT表现特点:①好发部位:贲门胃底部、胃体部是恶性胃间质瘤的好发部位。本组资料显示贲门胃底部占57.1%(12/21)、胃体部及胃窦分别占28.6%(6/21)及14.3%(3/21)。②生长方式:恶性胃间质瘤的生长方式以腔内外型为多见,本组病例腔内外型占57.1%(12/21)。孙勇等[3]报道,腔内外生长的胃间质瘤发生恶性的比例最大,几率可达94%。③形态、大小:本组资料显示肿块形态呈分叶状、不规则状81%(17/21)。21例显示肿块直径>5cm,占 85.7 %(18/21)。④肿瘤液化坏死与强化情况:本组病例均有肿瘤坏死液化,CT平扫表现为肿块内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低密度区,增强CT扫描不强化。动脉期肿瘤实性部分呈轻中度强化,静脉期呈持续强化。⑤肿瘤边缘:腔内型、腔内外型腔面侧溃疡形成占35.3%(6/17),为较深凹性溃疡,其内有液体及气体影,溃疡周围胃黏膜正常。有作者认为恶性间质瘤生长快、直径较大,多数向腔内不规则突出,常有深凹性溃疡形成,但其他黏膜仍完整,与周围组织分界清[4]。3例肿瘤侵犯胃黏膜表现为肿瘤邻近胃黏膜不规则、毛糙,增强扫描黏膜不连续、不均匀强化,蒋力明等[5]也曾有类似的报道。肿块边界不清者7例,手术病理证实侵犯肝脏1例,腹膜2例,其余4例与周围组织有粘连。⑥转移方式:恶性间质瘤的转移方式主要为局部浸润和血道转移,常见部位在肝、腹膜和肺,淋巴结转移罕见[6,7]。本组21例胃恶性GIST中,肝脏转移1例,侵犯肝脏1例、侵犯腹膜2例,未见腹部淋巴结转移,与上述观点基本符合。

    MSCT的横断位图像结合MPR对于肿瘤的定位、显示肿瘤的整体形态、大小、密度、边缘等具有很大的优势,对于临床手术具有指导意义。本组轴位结合MPR定位准确率90.5%(19/21),定性准确率为81%(17/21)。本组胃恶性间质瘤,病灶直径多在5cm以上,生长方式以腔内外型多见,易形成腔面侧溃疡,多有明显分叶及坏死,增强扫描实质部分轻中度强化。如出现以上CT征象,应考虑到恶性胃间质瘤的可能,但明确诊断仍要依赖病理(免疫组化)及电镜检查。

    [参考文献]

    [1] Miettinen M, Lasota J.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definition, clinical, histological,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molecular genetic feature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J]. Virchows Arch,2001,438(1):1-12.

    [2] Miettinen M,E1-Rifai W,HL Sobin L,et al. Evaluation of m alignancy and pro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a review[J]. Hum Parhol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87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