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微信文章 在线书籍 资料下载 健康杂志 报刊选编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 学报 中国医学 卫生总论
保健: 新闻 评论 视点 常识 疾病 症状 养生 用药 护理 急救 健身 美容 两性 育儿 四季 读物 更多
中医: 常识 教材 思考 中药 医理 临床 针骨 民族 文化 著作 验方 图谱 食疗 药物 药业 药市 新药 搜索 英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2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176518
老年男性下肢动脉硬化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25日 姚麒 余晶波 张秀珍


第1页

    参见附件。

     1.3分组

    根据下肢动脉4种病变性质严重程度进行评分[3],标准如下。

    ①动脉内膜厚度:内膜不厚(<1 mm)计0分,轻度增厚(1~1.2 mm)计1分,中重度增厚(>1.2 mm)计2分;②硬化程度:正常计0分,轻度硬化(内膜不厚但回声增强,无斑块)计1分,中重度硬化(内膜回声增强伴有斑块或狭窄)计2分;③斑块:正常(未发现)计0分,单发计1分,多发计2分,弥漫计3分;④狭窄:正常计0分,轻度狭窄(狭窄30%~50%)计1分,中重度狭窄(狭窄50%~75%)计2分,闭塞(无血流)计3分。用总分评定下肢动脉硬化严重程度并分组 0分为无病变组(A组);1~10分为轻度病变组(B组);11~30分为中重度病变组(C组)。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计数资料以(x±s)表示,P <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2 结果

    2.1 三组间一般资料

    如表1所示。无病变组25例,轻度病变组47例,中重度病变组58例。三组间年龄(P = 0.216)、身高(P = 0.434)、体重(P = 0.743)、体重指数(P = 0.838)均无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间生化指标比较

    如表2所示。三组间糖化血红蛋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无统计学差异。无病变组甘油三脂与轻度病变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 0.382),高于中重度病变组(P = 0.017);无病变组总胆固醇与轻度病变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 0.656),低于中重度病变组(P < 0.01);中重度病变组高密度脂蛋白与轻度病变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 0.473),低于无病变组(P = 0.032);无病变组低密度胆固醇与轻度病变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 0.379),低于中重度病变组(P < 0.01);无病变组骨碱性磷酸酶高于轻度病变组(P < 0.01),轻病变组骨碱性磷酸酶高于中重度病变组(P < 0.01)。

    2.3 三组间骨密度比较

    如表3所示,中重度病变组腰椎L2-4BMD与轻度病变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 0.051),低于无病变组(P < 0.01);无病变组股骨颈BMD高于轻度病变组(P < 0.01),轻病变组股骨颈BMD高于中重度病变组(P < 0.01)。无病变组全髋BMD高于轻度病变组(P < 0.01),轻病变组全髋BMD高于中重度病变组(P < 0.01)。

    3 讨论

    动脉硬化和骨质疏松是发病率极高的老年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目前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骨质疏松与动脉硬化存在密切联系。Shaffer等[4]发现排除已知的年龄、体重指数、吸烟、激素等原因,在美国墨西哥裔60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中均发现骨密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呈负相关。

    本研究发现随着下肢动脉硬化程度的加重,骨密度呈下降趋势,髋部骨密度较腰椎骨密度更为明显。Laroche Md[5]等比较了25例单侧下肢动脉病变超过3个月患者的双腿骨矿物密度差异(22名男子和3名妇女,其平均年龄为62.3岁),结果发现患侧股骨BMD较健侧下降了3.7%(P = 0.04),骨矿含量下降了5.3%(P = 0.05),而肌肉和脂肪含量两腿无明显差异,提示下肢动脉缺血对骨密度有直接的损害。Tankó[6]等在一项对老年女性的临床研究中发现髋部骨量的变化是一个很好的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甚至较血压和血清胆固醇更敏感。目前认为护骨素(Opg)/破骨细胞分化因子(RANKL)/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受体(RANK)途径与两者发病有关,OPG由成骨细胞前体和间质细胞产生,它竞争性抑制RANK与RANKL结合,从而抑制成骨细胞诱导的成骨细胞前体分化、存活与融合、抑制成熟破骨细胞活化,诱导破骨细胞的凋亡[7]。动物实验发现OPG基因敲除的小鼠同时表现出骨量的严重丢失和严重的动脉钙化[8,9],再转录入OPG基因后则可以减少骨量的丢失和动脉钙化病变的发生[10]。

    本研究中无病变组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低于中重度病变组,无病变组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高于中重度病变组。提示血脂代谢不仅导致动脉硬化的发生,对骨代谢同样存在影响。Brodeur[11]用膜联蛋白V染色法研究成骨细胞凋亡时发现,高密度脂蛋白可以预防氧化脂质诱发的成骨细胞凋亡,暴露于高浓度高密度脂蛋白(200ng/L)下的成骨细胞的死亡数目减少,而且在高密度脂蛋白环境中的成骨细胞的溶酶体更容易维持其完整性,高密度脂蛋白的这种保护作用与清道夫受体B族Ⅰ型(SR-BI)的表达增加有关,SR-BI的表达增加可以减少氧化脂质的吸收,增加胆固醇的选择性吸收,从而调节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浓度。但人体中何种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才能改善骨密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老年性骨质疏松属于低转换型,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指标基本正常或偏低。老年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形成能力下降,而破骨能力相对活跃,骨吸收大于骨形成进而导致骨量减少[12]。本研究中发现三组间老年男性骨碱性磷酸酶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无病变组骨碱性磷酸酶最高,轻度病变组次之,中重度病变组最低,这与罗南萍等的研究结果相仿[13],而三组间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氧化脂质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同时有研究发现氧化脂质可抑制骨骼中的前成骨细胞分化,从而导致骨质疏松[14],这与本研究动脉硬化越严重,骨碱性磷酸酶越低的结果一致。

    动脉粥样硬化和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尤其是老年患有心血管疾病病人常见的疾病,由于二者的发病均与老化、糖尿病、吸烟、缺乏运动和氧化脂质有关,且二者发病的共同机制尚未阐明,尤其是动脉硬化伴骨质疏松者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效果尚不理想,有必要关注对动脉硬化和骨质疏松发病的共同机制的基础研究,并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将有助于提高老年病的综合防治。

    [参考文献]

    [1] Sinnott B,Syed I,Sevrukov A,et al. Coronary calcification and steoporosis in men and postmenopausal women are independent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aging[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981kb)
如果您在使用手机等流览时无法查看或下载全文,可能是被搜索引擎失真“转码”,请点击屏幕最下方的“电脑版”或“原网页”访问。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 pdf全文 需要 5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密 码
  忘了密码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有实力支持百拇发展,欢迎 爱心捐助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中国现代医生》编辑部联系。
    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推存给朋友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