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应用(2)
第1页 |
参见附件。
1.3 统计学方法
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行t检验。
2 结果
40例患儿平均换血时间2 h 40 min,换血前后血培养均无细菌生长。除1例患儿入院时已具核黄疸早期表现外,其余39例患儿未出现核黄疸表现。
2.1 换血前后胆红素及肝肾功能的改变
40例患儿换血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较换血前下降,平均分别下降55.7%、54.3%,换血前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肝肾功能在换血前后无明显改变(P > 0.05)。见表1。
表1 换血前后胆红素、肝肾功能的变化(x±s)
2.2 换血前后凝血四项、血生化的改变
40例患儿凝血四项和血钾、钠、钙、镁、血糖以及心肌酶CK—MB换血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换血前后凝血四项、血生化的变化(x±s)
3 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为新生儿常见疾病之一,若处理不及时,最严重并发症为核黄疸,亦称胆红素脑病。文献报道,胆红素脑病死亡率至少达10%,远期后遗症发生率达70%左右[2]。因此,对于重症高胆红素患儿,经光疗等传统治疗失败时,为防止核黄疸的发生,往往需换血治疗。
日本Yodogawa医院1992年后已全部使用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双管换血法[3],但传统的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通常是排血端由人工抽血,而入血端由人工推注输血,一方面污染的可能大,另一方面人工很难控制速度均匀,易出现血压等波动。2001年国内珠海市妇幼保健院的朱小瑜自1997年起在该院新生儿科开始建立全自动换血装置和方法[4],为国内开展外周动静脉全自动换血较早者之一,此后,国内相继有外周动静脉全自动换血的报道。
文献报道,新生儿溶血病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病因之一[5],但广东地区为G6PD缺陷病高发地区,G6PD缺陷病所致溶血性黄疸进展快、程度重,处理不及时易导致核黄疸。据我院资料,1994~2002年在我院出生的从化籍活产婴儿抽脐血检测,G6PD缺陷占8.1%[6],本组40例患儿27例为G6PD缺陷病所致。40例患儿换血前后血培养均无细菌生长,除1例患儿入院时已具核黄疸早期表现外,其余患儿未出现核黄疸表现。40例患儿换血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较换血前下降,平均分别下降55.7%、54.3%;血钾、钠、钙、镁、血糖以及心肌酶CK—MB、凝血常规换血前后无明显变化。
输液泵控制外周动静脉全自动换血治疗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整个过程在完全密闭系统中完成,且输血与排血速度完全一致,避免了血容量及血压的波动,减少了感染机会及材料、人力的浪费,效果好,易操作,值得临床应用。根据我们的体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注意:①输液泵的选择:输血端最好选用推注泵,而排血端及控制肝素速度的选用常规的悬吊式滴注输液泵即可,这样可以减少输红细胞时红细胞的破坏,同时可避免血管出现排血不畅时肝素过多排出,造成输血与排血速度的不平衡。②输血速度应由慢到快逐渐调整,以防开始速度过快导致动脉痉挛,造成排血不畅。我们开始设为100 mL/h,渐增至180 mL/h,与此同时,输血端速度按输血速度=排血速度—肝素组速度行相应调整,始终保持出入血量的平衡。③密切观察排血管中有无气泡、排血管中血液的颜色情况。若出现气泡或排血管中血液颜色变淡,应减慢排血速度及输血速度,直至气泡消失,必要时可用注射器回抽检查,若证实血管堵塞,应更换部位重新穿刺。④为防止排血端输液泵的误差,排出端排出血液一定要装入量筒中,并定期核对出入量是否一致。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 实用新生儿学[M]. 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09.
[2] Ip S,Chung M,Kulig J,et al. An evidence—based review of important issues concerning neonatal hyperbirubinemia[J]. Pediatrics,2004,114(1):130—153.
[3] Funato M,Tamai H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7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