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罩全麻在颅内血管狭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2)
第1页 |
参见附件。
1.3 观测指标
观察患者性别、体重、年龄。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基础值(T0)、麻醉诱导完毕置管(罩)前(T1)、置入气管导管(罩)后即刻(T2)、拔除气管导管(罩)前(T3)、拔除气管导管(罩)后即刻(T4)各时点的MAP和HR值以及拔管(罩)时的躁动、体动和呛咳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采用方差分析,组间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2.2 血液动力学指标
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置入气管导管(罩)前的MAP、HR均无显著差异(P > 0.05)。诱导后两组患者MAP、HR均显著下降(P < 0.01)。L组在喉罩插入前后和拔除喉罩前后MAP、HR均轻度上升,但无显著变化(P > 0.05);T组在气管导管插入前后和苏醒拔管前后MAP、HR显著升高(P < 0.01)。见表2,3。
表2 两组MAP比较(x±s,mmHg)
注:T组内T0和T1比较,t = 2.696;T1和T2比较,t = 5.6;T3和T4比较,t = 6.75;P均< 0.01;L组内T0和T1比较,t = 3.468,P < 0.01;T1和T2比较,t = 1.45,P > 0.05;T3和T4比较,t = 0.93,P > 0.05
表3 两组HR比较(x±s,次/min)
注:T组内T0和T1比较,t = 1.934,P < 0.05;T1和T2比较,t = 4.7,P <0.01;T3和T4比较,t = 2.776;P < 0.01;L组内(T0和T1比较,t = 0.925,P > 0.05;T1和T2比较,t = 1.31,P > 0.05; T3和T4比较,t = 1.158,P > 0.05
2.3 两组拔管(罩)不良反应
见表4,L组体动0例,T组体动4例,两组体动比较,χ2=4.615,P < 0.05;L组呛咳0例,T组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P < 0.01)。
3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中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2]。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但部分患者经过介人治疗可取得明显疗效[3]。
在DSA下进行的颅内血管狭窄介入治疗,包括颅内血管支架置入术和颅内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要求患者绝对合作。我们选择全麻,既可以提供完全制动,又便于手术出现并发症时的抢救。
通过本组观察,全部患者均平稳地接受了手术,除静脉诱导后血压、心率下降明显外,喉罩组插罩和拔罩血流动力学轻度波动,且无不良反应。躁动是脑血管意外发生的最有害因素,所有喉罩组患者在拔罩期配合好,无躁动。而插管组插管时,对血压心率干扰大,拔管时患者有轻度呛管、呛咳、体动现象,拔出前后,血流动力学干扰大,非常不利于该类手术患者。
由于喉罩与其他通气方式比较,诱发躯体、自主神经激惹反应低,可安全有效地运用于中、小手术和其他特殊检查中[4]。选择喉罩通气全麻,考虑尽可能减轻麻醉对心血管的干扰,因为该类病人多合并心血管疾病,且术中要求维持一定血压水平,既保证脑血流灌注又避免了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Ogasawara等[5]报道,严格控制血压可以减少过度灌注综合征和颅内出血的发生。
综上所述,喉罩全麻对颅内血管狭窄介入治疗术比气管插管全麻更平稳和安全。
[参考文献]
[1] 黄昌林,陈本军,章敏. 喉罩在介入血管外科全麻中的临床应用[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177—178.
[2] Wong KS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4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