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2年第27期
编号:12311176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9月25日 《中国现代医生》 2012年第27期
     1 发病机制

    95%以上的CML患者初诊时存在Ph染色体,并且在患者的各个造血系统细胞内均可检测到该异常。这些研究提示该特征性遗传学异常最初发生于造血干细胞水平。Ph染色体是由9号和22号染色体长臂的平衡易位导致的,即位于9号染色体q34的原癌基因Abl易位至22号染色体q11上的断裂从集区(Bcr),从而形成Bcr—Abl融合基因[4]。Bcr基因断裂点位置的不同,Bcr—Abl融合基因拼接方式亦有差异。CML中Bcr基因的断裂点几乎都位于主断裂点从区(M—Bcr,Bcr外显子12~16,又称b1~b5),形成的融合基因转录产物为b2a2或b3a2,表达相对分子质量为210kD的蛋白P210。偶尔,Bcr基因的断裂点位于μ区(μ—Bcr,Bcr外显子17~20,又称c1~c4),形成的转录产物为e19a2,编码分子质量为230kD的融合蛋白P230[5]。

    研究证实,P210融合蛋白是导致CML发病的根本原因。P210是一种异常的受体型酪氨酸激酶蛋白,与正常酪氨酸蛋白激酶比较,P210具有异常增高的酪氨酸蛋白激酶(PTK)活性,可引起信号传导通路下游的特定底物蛋白分子的磷酸化水平显著提高。蛋白磷酸化是细胞信号传导的一种重要形式 ......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8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