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应用不同方法的疗效比较(2)
第1页 |
参见附件。
1.2 呼吸衰竭诊断标准[2]
依照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PaO2<60mm Hg伴或不伴PaCO2>50mm Hg,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出量降低等致低氧因素,可诊断为呼吸衰竭。PaO2<60 mm Hg为Ⅰ型呼吸衰竭;PaO2<60 mm Hg伴有PaCO2>50 mm Hg为Ⅱ型呼吸衰竭。
1.3 治疗方法
37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均给予常规呼吸内科治疗:抗感染、化痰、解痉、痰液引流、稳定血流动力、稳定内环境、物理治疗及营养支持等。A组给予BiPAP配合经鼻声门下痰液吸引通气,B组给予有创无创序贯通气。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血气分析及撤机成功率。
1.4 撤机成功标准[3,4]
拔管48 h内严密观察,撤机后患者意识清楚,能自行咳痰,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稳定,不需要再次呼吸支持为撤机成功,反之为撤机失败。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确切概率法,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通气模式下血气分析的比较
两种通气模式下血气分析的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组内比较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具有明显的差异(P < 0.05),提示两种机械通气方法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较好,进一步组间分析结果表明,治疗后组间血气指标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有创无创序贯通气较BiPAP配合经鼻声门下痰液吸引通气改善血气指标具有一定的优势。见表1。
表1 两种通气模式下血气分析的比较结果(x±s,mm Hg)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 < 0.05
2.2 两种通气模式下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两种通气模式下治疗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统计分析表明,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x±s,d)
注: 组间比较,*P > 0.05
2.3 两种通气模式下撤机成功率的比较
机械通气治疗37例患者中成功撤机30例,成功率为81.08%,其中A组13例成功撤机,B组17例成功撤机,两组撤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3 两组撤机成功率比较
注: 两组撤机成功率比较,P > 0.05
3 讨论
机械通气是救治呼吸衰竭的一种重要呼吸支持技术,可改善肺泡通气、促进CO2排出、促进氧的弥散、减少肺内分流、纠正通气与血流比值失调;还可替代呼吸肌做功,减少呼吸肌的工作负荷,使氧耗量降低而有助于呼吸肌疲劳的恢复。
目前按通气方式的不同将机械通气分为有创机械通气和无创机械通气。BiPAP呼吸机可提供双相压力支持,通过调节两个压力差来影响通气量大小,改善肺泡有效通气量,促进二氧化碳排出和提高肺泡氧浓度改善PaO2;BiPAP呼吸机工作时,在患者吸气时提供一个较高吸气压力,呼气末能保持一个较低的压力减少呼气阻力等;并能够较好解除COPD患者高碳酸血症及低氧血症引发的呼吸肌疲劳[5];基于此,BiPAP可以替代有创通气治疗患者感染控制后的自主呼吸功能不全。“序贯”机械通气是指经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患者,在未满足拔管和撤机的条件下,提前拔管,改用无创正压通气(NIPPV),然后逐渐撤机的通气方式,主要用于拔管困难的气管插管患者,有创无创序贯通气可充分发挥两种通气模式的优点,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
在本研究中对37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使用BiPAP配合经鼻声门下痰液吸引及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两种通气模式都能达到预定通气目标,组内通气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均得到明显的改善,且治疗后组间比较也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国内学者亦有类似的相关报道[6—9]。另外,与应用BiPAP配合经鼻声门下痰液吸引支持通气组比较,应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其机械通气时间、撤机成功率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似,分析结果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或许由于本研究中样本例数较少,不排除存在偏差的可能,故仍需要进一步大样本的研究。
综上所述,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发病率较高,许多患者需要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抢救治疗,采用BiPAP配合经鼻声门下痰液吸引及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两种方法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病情,但序贯通气治疗更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2] 叶任高,陆再英. 内科学[M].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4.
[3] Yang KL,Tobin MJ. A prospective study of index predicting the outcome of trials of weaning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J]. N Engl J Med,1991,329(21):1445—1450.
[4] Capdevila XJ, Perrigault PF,Perey PJ,et al. Occlusion pressure and its ratio to maximum inspiratory pressure are useful predictors for successful extubation following T—piece weaning trial[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3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