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2年第27期 > 正文
编号:12311150
心肺复苏术中N—端脑利钠肽前体和肌钙蛋白的变化与意义(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9月25日 李国明
第1页

    参见附件。

     1.4 NT—proBNP、cTnI的测定

    于0、3、6、12和24 h取外周静脉血4 mL,置于含有乙二胺四乙酸(EDTA)的试管内。采用美国博适(BDSITE—TRIAGE)床边快速定量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诊断仪,测定全血NT—proBNP、cTnI。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数据经方差齐性检验后,总体方差相等,采用两样本t检验;三组间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性别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年龄和心搏骤停时间A、B、C三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 < 0.05。自主循环恢复时间B与C组比较,使用两样本t检验,P > 0.05。

    表1 一般资料比较

    2.2 NT—proBNP测定

    0 h:A、B、C三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F=2.10,P > 0.05;3 h:B/C组比较,t = 1.17,P > 0.05;6 h:B/C组比较,t = 1.71,P > 0.05;12 h:B/C组比较,t = 40.11,P < 0.01;24 h:B/C组比较,t = 75.12,P < 0.01。见表2。

    2.3 肌钙蛋白I测定

    0 h:A、B、C三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F=2.21,P > 0.05;3 h:B/C组比较,t = 1.01,P > 0.05;6 h:B/C组比较,t = 5.78,P < 0.05;12 h:B/C组比较,t = 15.75,P < 0.01;24 h:B/C组比较,t = 28.76,P < 0.01。见表3。

    表3 cTnI水平变化(ng/mL)

    3 讨论

    心搏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后,出现复苏后综合征、多脏器功能不全等一系列并发症。NT—proBNP和cTnI对心肌损伤有极高的灵敏度,常用于急性心梗、心力衰竭等的诊断。张新超等[2]报道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BNP≥500 pg/mL和cTnI≥0.05 ng/mL,其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和心源性死亡率分别达到40.0%和20.0%,随访期间再住院率和心源性死亡率分别达37.5%和25.0%,联合BNP和cTnI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慢性心衰患者的危险程度和近期预后。

    NT—proBNP在心肺复苏中的意义已有报道,有关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研究显示,外周血BNP的初始浓度与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3]。动物实验结果显示[4],家兔CPR后外周静脉血BNP浓度显著升高,峰值出现于3 h,之后逐渐下降,并伴有左心室射血分数的下降。BNP是1988年由日本学者从猪脑内分离出来的一种利钠多肽,它的合成和分泌主要在心室的心肌细胞,具有利尿、利钠、舒张血管及抑制醛固酮分泌等生物效应,可改善心脏舒张期充盈功能,减轻心脏负荷。NT—proBNP半衰期明显长于脑利钠肽(BNP),其血浆浓度亦明显高于后者,故前者在临床中也得到广泛应用。NT—proBNP浓度升高是AMI死亡独立的预测因子[5]。心搏骤停患者CPR后,心肌受损,发生心功能不全,室壁张力升高,NT—proBNP水平快速上升。本试验检测了CPR患者外周静脉血的NT—proBNP 24 h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各组患者在CPR 0 h无明显差异(P > 0.05)。B组NT—proBNP于3 h开始升高,CPR 6 h时明显升高,其升高程度与C组接近(P > 0.05);之后仍呈快速上升趋势,于CPR 12 h显著升高,较C组明显升高(P < 0.05);并持续升高至24 h,没有出现下降趋势,预示着心肌严重受损,发生心功能不全。虽然复苏成功,ROSC≥24 h,但最终死亡出院。C组患者CPR后6 h NT—proBNP达峰值,随后逐渐降低,24 h后恢复接近正常水平,最终复苏成功,存活出院。说明在心肺脑复苏术后出现心肌损伤和心功能不全,NT—proBNP能反映心功能状态。如果NT—proBNP持续升高,提示心功能明显受损,预后不良。

    cTnI仅存在于心肌细胞内,是心肌特有的调节蛋白,当心肌细胞受损时,胞内的cTnI释放入血液循环,所以,cTnI是一种理想的心肌细胞损伤和破坏的特异性标记物。赵明中等[6]报道,AMI患者入院时cTnI浓度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密切相关。本试验检测了心肺脑复苏术后患者外周静脉血cTnI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各组患者在CPR 0 h无明显升高(P > 0.05)。B和C组cTnI于3 h开始升高,但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之后仍呈快速上升趋势,于CPR 24 h达到高峰;C组于6 h达到高峰,之后持续下降。B组患者cTnI出现了持续升高,提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心肌细胞受损严重,导致心肺复苏术后远期生存率差。而C组cTnI于6 h达峰值后,之后下降,说明心肌受损改善,心功能有恢复,因此心肺复苏术后远期生存率相对较好。

    心肺复苏术后患者NT—proBNP和cTnI如果持续升高,提示患者心肌损伤严重,心功能受损严重,预后不良。

    [参考文献]

    [1]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0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