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3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367211
组织同步成像和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在评价左心室同步性中的应用(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2月15日 赵德霞 丁连芹 孙 宇 刘敏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找出33例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心室不同步节段。 方法 应用组织多普勒(TDI)分别测量左心室心尖四腔、二腔及三腔切面的基底6个节段的主动脉瓣开放(AVO)至收缩速度达峰(S')间期,应用组织同步成像技术(TSI)帮助确定TDI曲线中的矫正S'的测量点,通过最短AVO-S'间期来确定不同步节段。 结果 某节段的延迟间期大于正常对照者延迟间期上线时,认为是不同步节段,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除了心尖节段外,其他节段存在广泛的不同步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测量者本人及测量者间的变异率分别为7.0%和7.7%。 结论 应用TDI和TSI评价心脏的不同步性降低了测量者本人及测量者间的变异率,并且使心脏不同步性的评价变得更容易和可信。

    [关键词] 组织同步成像技术;组织多普勒技术;心脏不同步性

    [中图分类号] R541.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5-0050-02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目的在于逆转左心室的重构,并改善患者左心室收缩的同步性。目前CRT患者的选择依据仍然是QRS间期宽度,但有些报道显示,心脏电活动的不同步并不完全代表机械收缩的不同步[1],另外,有些研究建议CRT的电极应放置在左心室延迟时间最长的区域[2]。那么寻找一种新的评价左心室同步性的方法,不但能区别出心脏收缩不同步的患者,也能确定左心室延迟时间最长的节段显得尤为重要。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于我院心电图明确诊断为左束支传导阻滞(QRS间期≥120 ms)的患者33例,男23例,女10例,年龄(69.7±9.1)岁,心率(69.3±11.3)次/min,QRS间期(149.7±15.5) ms,左心室射血分数(34.6±12.3)%。另外选择体检健康者100例,男64例,女36例,年龄(52.5±16.9)岁,心率(72.0±10.8)次/min,QRS间期(82.4±4.2) ms,左心室射血分数(59.7±2.1)%。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的仪器为配有TSI图像分析软件的GE Vivid 7超声诊断仪,M3s探头,频率为1.7~3.4 MHz,受检者左侧卧位,平静呼吸,同时连接心电图,首先,在心尖五腔切面应用脉冲多普勒确定主动脉瓣开放(AVO)点,并以此点作为随后的所有测量的参考点。TSI模式下,获取心尖四腔、两腔及三腔图像,对心脏同步性进行定性分析,应用TDI进行定量分析,分别测量左心室心尖四腔、二腔及三腔切面的基底6个节段的主动脉瓣开放(AVO)至收缩速度达峰(S')间期(AVO-S'间期),应用TSI彩色编码技术帮助确定TDI曲线中的矫正S'的测量点,TSI彩色编码呈现橘黄色,S'位于频谱的中间三分之一的位置,呈现红色时,S'位于频谱的后三分之一的位置。当某节段的AVO-S'间期大于正常对照者延迟间期上线时,认为是不同步节段。并通过计算矫正的变异系数(标准差与AVO-S'间期的平均值之比)来分析测量者本人及测量者间的变异率,测量者及另外一名测量者任意抽取1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重新测量,然后计算出变异率。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Fisher’s四格表确切概率法,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所有节段的延迟时间均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1、2),通过与正常延迟时间上线(表3)对比,确定收缩不同步节段的节段数(表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除了心尖节段外,其他节段存在广泛的不同步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82%的患者存在大于一个的不同步节段,9%的正常对照组超过一个AVO-S'间期超过正常上线(表5)。测量者本人及测量者间的变异率分别为7.0%及7.7%。本实验能确定延迟时间最长的节段,这样可以给CRT电极的放置位置提供一些参考。

    3 讨论

    目前,现有的评价左心室同步性的超声心动图方法存在较大的测量者本人及测量者间误差,所以在CRT指南中并没有推荐评价心脏同步性的超声心动图标准[3]。

    Bax等研究建议基底四个节段的最大收缩峰值流速的标准差作为参数,在85名患者中,这个参数预见CRT后患者左心室重构逆转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是92%[4]。另一个方法是基于12节段QRS波的起点至收缩速度峰值的时间的标准差(Ts-SD-12),Yu等研究表明,Ts-SD-12是预测左心室重构逆转的一个独立因子,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78%[5]。然而,一个大规模、多中心的研究实验表明[6],无论是应用Ts-SD-12还是最大收缩峰值流速的标准值来预测CRT的疗效都并不可靠,在实验中,测量者本人及测量者间的变异率分别高达24.3%和72.1%,即使应用改良的Ts-SD-12及基底六节段最大收缩峰值流速的标准值作为参数,在测量者本人及测量者间仍分别存在33.7%及31.9%变异率,所以,应用现有的超声心动图方法评价心脏的收缩同步性是不可信的。

    TSI虽能定性分析左心室收缩的同步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08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