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痹活血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1)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自拟通痹活血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临床效果。方法 20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通痹活血颗粒;对照组101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为69.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在治疗后改善明显(P < 0.01),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SNCV)治疗后也得到改善(P < 0.05)。 结论 自拟通痹活血颗粒治疗能改善微循环、营养周围神经,明显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微循环;神经运动传导速度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5-0099-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诸多慢性并发症中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临床症状主要以疼痛、麻木及神经功能减退为主。DPN可以导致糖尿病足溃疡、感染和坏疽,是糖尿病患者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1,2]。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我们采用自拟通痹活血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03例,并与常规治疗的101例对比观察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12月在我院代谢内分泌科住院的DPN患者共204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1例,治疗组103例。两组在年龄和性别、病情和病程、空腹血糖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糖尿病诊断标准[3],均诊断为2型糖尿病,并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4]:①上下肢感觉异常(麻木疼痛、对称性手套袜套样感、蚁行感、冰冷感、瘙痒等);②膝反射/踝反射迟钝或消失;③肌电图检查示肢体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排除严重心、肝、肺、肾损害患者以及酒精中毒、甲减和药物等引起的DPN,排除DN合并严重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足等。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严格给予糖尿病饮食,视病情予口服或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使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血糖<10.0 mmol/L。同时管理高血压和高血脂等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均给予口服甲钴胺片(弥可保片)0.5 mg,一日3次口服,共8周。
1.3.2 治疗组 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通痹活血颗粒口服,药物组成:药用薏苡仁30 g,生黄芪30 g,淮山药20 g,葛根20 g,鸡血藤15 g,当归10 g,赤芍10 g,川芎10 g,地龙10 g,桃仁10 g,红花6 g,水蛭6 g,三七3 g等,随症加减。上述颗粒予热开水冲至200 mL,日服1剂,共8周。
1.4 疗效评价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参照《Toronto临床评分系统》[5]和《肌电图疗效判定标准》[6]有关内容制定。显效:Toronto临床评分减少≥6分,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 m/s;有效:Toronto临床评分减少3~5分,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 m/s;无效:Toronto临床评分减少<3分或增加,神经传导速度无变化或减慢。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SPSS 13.0 软件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 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2。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治疗组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MNCV、SNCV传导速度在治疗后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P < 0.05),见表3。治疗组治疗后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SNCV传导速度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治疗后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MNCV传导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见表4。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和最复杂的并发症,累及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周神经病变通常先引起患者感觉异常(感觉减退、缺失)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06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