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3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367233
中风后偏瘫痉挛针药结合治疗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3年2月15日 李焱生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中风后的偏瘫痉挛针药结合治疗的效果。 方法 选择5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中风常规用药治疗基础上两组病人按标准分别进行针药治疗和针刺治疗;两组的治疗时间均为30 d,即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结果 两组MAS评分结果显示针药组改善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 < 0.05);两组CSI指数比较,针药组显著低于常规组(P < 0.05)。 结论 针药结合治疗对中风后偏瘫痉挛疗效好。

    [关键词] 针药结合;偏瘫痉挛;中风

    [中图分类号] R246;R25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5-0101-02

    脑中风后的患者常会出现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表现为慢性运动障碍、速度依赖性的牵张反射增强为特征的肌肉张力增加、肌力减退等。中风之后大约有85%的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痉挛[1];偏瘫痉挛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能否有效尽快地缓解痉挛的状态,是提高康复效果的关键。偏瘫痉挛属于中医中的“筋痹”,笔者结合针药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2年4月来我院于就诊的患者50例,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及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法,这些患者为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且肌张力大于0级小于4级[2]。

    1.2 病例分组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常规组各25例。针药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39~76岁,平均(61.4±6.6)岁,病程7~128 d,平均(32.2±5.9)d;常规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41~75岁,平均(62.2±5.7)岁,病程6~132 d,平均(33.4±6.5)d。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在中风科常规用药治疗基础上两组病人按标准分别进行针药治疗和针刺治疗。两组的治疗时间均为30 d,即3个疗程。

    1.3.1 针药组 针灸方取肩髑、清灵、曲池、合谷、血海、内关、梁丘、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悬钟、尺泽、解溪、太溪穴位,对患肢穴位进行常规消毒,然后取28号1.5寸的毫针,深度0.6~1.2寸针刺,上肢阳经和下肢阴经穴进针后行补法,上肢阴经和下肢阳经穴进针后行泻法,针感以患者能够耐受为佳。有针感则停止行针,并提针少许,再予留针。得气后留针30 min,每隔10 min左右捻转运针1次,1次/d,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中药方:黄芪60 g,川芎9 g,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12 g,赤芍12 g,牛膝9 g,伸筋草15 g,甘草6 g。上药加水500 mL,煎取200 mL,分早晚两次服用,10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3]。

    1.3.2 常规组 按《针灸学》教材中中风的常规针灸治疗方法。上肢取曲池、手三里、内关、合谷、肩偶诸穴;下肢取足三里、丰隆、阳陵泉、三阴交诸穴,按常规操作标准进针[4]。

    1.3.3 疗效标准 患者痉挛程度变化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评定,MAS评分下降1级以上为改善,评分不变或上升为无效[2]。

    1.3.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5.0软件,临床痉挛指数差异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MAS评分结果

    针药组经治疗后根据Ashworth量表,改善22例,无效3例,改善率为88%;常规组经治疗后根据Ashworth量表,改善16例,无效9例,改善率为64%。经检验χ2=3.95,P <0.05,针药组改善率明显高于常规组。

    2.2 两组CSI指数结果

    表1可见:①治疗前两组CSI指数比较,t = 0.35,P >0.05,提示两组有可比性。②治疗后两组CSI指数比较,t =5.33,P < 0.01,针药组优于常规组。

    3 讨论

    中风后肢体痉挛属“中风后遗症”范畴,清代医家王清任认为“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5]。据《素问、至真要大伦》的有关论述,综合历代医家之见,脑卒中偏瘫并发肌肉痉挛是人体脏腑阴阳失调、阳气亢进无制最终形成的一种病理的状态。痉挛性瘫痪患者下肢以外侧伸肌占优势,呈外旋过伸状,属阴缓而阳急、阴虚阳盛之证,上肢内侧屈肌占优势,呈挛缩屈曲状,属阳缓而阴急、阳虚阴盛之证,从而导致运动障碍。鉴于前人经验,在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的患者,坚持辨证论治,并以柔润扶正、活血通络为宗,选取合适穴位,针刺可影响血液的循环功能,并改善黏度,进而促进肌力、关节功能的恢复,进而达到阴平阳秘、恢复上下肢的正常生理机能。有人认为身中阳气之变动是肝风内动,而产生肝风多由于肝肾阴虚、虚风内动、肾精不足、操劳过度,以至阳亢于上,浮阳不潜而致上盛下虚,阴不制阳,肝之阴气升而无制,亢而化风。实践中,在针刺治疗基础上再配合服用活血化淤、益气通络之中药方,以黄芪为主药补亏损之气,配以伸筋草、牛膝通经活络,赤芍、当归、桃仁、红花等活血养血化瘀、川芎活血通络之效。诸药合用,以调整气血、养血滋阴、缓肝及补肾填精,培补人身正气、清火宣通经隧、瘀去络通。通过针灸治疗与中药口服二者合用,达到阴阳平衡、益气活血、疏经通络之效[3]。

    中风后的偏瘫痉挛严重地影响患者肢体的功能锻炼和恢复,而且进一步发展,痉挛的肌肉挛缩变形,并影响病人精神心理状态,已成为医学上的一大难题。笔者通过针药合用的临床观察,治疗效果明显,不良反应也较少,可以有效地改善MAS评分,CSI指数显示下降,改善肌肉痉挛状态,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方法疗效显著高于传统的针刺法,且操作简便,同时促使我们进一步从中医学角度积极实践探索,选择更好的疗法提高偏瘫痉挛治疗水平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4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