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及相关因素调查(2)
3 讨论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的概念,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他认为在助人行业中容易出现。目前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机械重复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3-5]。表现为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无望,对周围的人、事物漠不关心,工作态度消极,对服务或接触的对象越发没耐心、不柔和,如教师厌倦教书,无故体罚学生,或医护人员对工作厌倦而对患者态度恶劣等,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常常迟到、早退,甚至开始打算跳槽或转行[6,7]。情感衰竭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它被发现为职业倦怠的核心纬度,并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提出调度申请等[8,9]。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教师、医护工作者等相关从业人员是职业倦怠症的高发群体,这类助人的职业当助人者将个体的内部资源耗尽而无补充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9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