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与开腹胃癌切除手术前后凝血和纤溶分子标志物变化的对比研究(2)
第1页 |
参见附件。
临床研究显示,凝血系统功能增强以及纤溶系统功能减低均可引发血栓前状态(PTS),血栓前状态是指机体可能形成血栓的状态,即为纤维蛋白产生前的状态。以往临床上常采用检测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因子水平、纤维蛋白原、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血小板体积以及血小板黏附性和聚集性等指标反映患者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状态变化情况,但以上指标灵敏度不高,难以预测早期凝血功能改变情况。随着不断深入研究血栓与止血机制,临床研究表明,凝血因子、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以及抗凝蛋白和纤溶成分活化或者代谢发生改变,常常会表现出一些特征或者释放出一些产物,即为标志物或者分子标志物[5],而通过检测这些标志物的变化可以特异性地反映血栓前状态,对于早期诊断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常用的三种凝血因子激活的标志物包括t-PA、PAI-1以及TAT[6],血浆中的凝血酶一出现就会被血栓调节素、纤维蛋白、肝素辅助因子Ⅱ以及抗凝血酶Ⅲ等快速中和,快速消失,因此检测血浆中凝血酶是比较困难的。而TAT的半衰期相对较长,可达10~30s,因此可作为血液中凝血酶生产的标志物。临床研究表明[7,8]在凝血功能改变的早期和血栓前状态时, TAT作为凝血酶早期形成的比较敏感的分子标志物,在血浆中的含量明显升高,因此TAT可以敏感检测到早期凝血功能的异常情况。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在术后早期开始凝血功能改变时就发生明显变化,较术前明显增高,提示手术后即刻开始到术后24h,患者均处于高凝状态。而在术后72h恢复至术前水平,说明术后72h内要重点关注血栓形成。而t-PA是由内皮细胞所合成和分泌的,广泛存在于所有人体组织中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