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4年第34期
编号:12631923
制作动静脉内瘘的外科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2月5日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第34期
     [摘要] 持久、稳定的血管通路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维持血液透析、延续生命的首要条件。自1966年动静脉内瘘制作成功后,这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血液透析,并在短短几十年间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手术部位、吻合技术、吻合形式和血管取材的不断改进,其术后并发症大大降低,血管通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逐步提高。目前,动静脉内瘘已成为慢性肾衰患者维持长期血液透析的“生命线”。本文总结国内外动静脉内瘘的制作方法及经验体会,阐述如下。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血管吻合

    [中图分类号] R65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4-0157-04

    自体动静脉内瘘即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将自体静脉与动脉吻合形成内瘘而满足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CRF)维持长期血液透析的一种血管通路。其制作方法种类繁多,如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尺动脉-贵要静脉内瘘、肱动脉-头静脉内瘘、腘动脉-大隐静脉内瘘等。其中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又称标准内瘘,因其解剖位置表浅、手术操作简单等众多优点一直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青睐。近年来,随着现代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动静脉内瘘从手术部位到吻合方法得到全面改进,不但提高了内瘘血流量的稳定性,还有效地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本文将国内外动静脉内瘘的制作方法及其优缺点加以总结,阐述如下。

    1 内瘘部位

    1.1桡动脉-头静脉内瘘

    1966年传统Cimino瘘诞生 ......
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6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