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粘连膜预防腹腔术后肠粘连形成的临床研究(2)
第1页 |
参见附件。
1.2 方法
实验组在关腹前于腹膜切口后置入“百菲米”防粘连膜(北京百利康生化有限公司),对照组按常规方法关腹。
1.3 观察指标
患者有无切口及腹腔内粘连引起的疼痛等症状、有无过敏及毒副反应、有无吻合口瘘及切口愈合时间、肛门最早排气时间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分别有7例、43例出现肠粘连症状,分别有2例、16例并发粘连性肠梗阻,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肛门最早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吻合口瘘、过敏及毒副反应,切口甲级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16例患者术后因其他原因再次行剖腹术时发现腹腔内有少量小片状粘连,容易分离;对照组有10例患者再次行手术时发现腹腔内均有大片状广泛粘连,分离困难。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注:*χ2=28.19,P<0.05;**χ2=11.21,P<0.05;△t=2.38,P<0.05;▲χ2=0.84,P>0.05
3 讨论
肠粘连主要指肠管与肠管、肠管与腹膜、肠管与腹内脏器之间发生的异常粘附[3]。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肠粘连较少见,可因发育异常或胎粪性腹膜炎引起;后天性肠粘连多见,常由腹腔内手术、炎症、创伤、出血、异物等引起。临床上以手术后所致的肠粘连最多[4],术后肠粘连的发生机制至今尚未被完全阐述清楚,目前仍以“炎症学说”为主导,指细菌感染、异物残留、局部缺血、血液循环障碍、机械性及化学性等损害引起细胞基底膜损伤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