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5年第8期
编号:12614995
鼓膜穿刺加压灌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3月15日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8期
     2 结果

    2.1不同黏液性质临床疗效

    88例患者104耳。胶冻状患者治疗时间最长,为(22.6±4.8)d,其次为黏液性患者,为(13.8±3.5)d,浆液性患者治疗时间最短,为(6.1±1.7)d,三组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4.430,P<0.01)。浆液性总有效率94.0%,黏液性总有效率86.8%,胶冻状总有效率75.0%,浆液性的有效率最高,其次为黏液性,胶冻状的疗效较差(P<0.05)。见表2。

    2.2治疗前后鼓室导图变化

    治疗前鼓室导图主要是B型,治疗后主要是A型,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对于正常鼓膜患者,咽鼓管是中耳与外界环境沟通的惟一管道。咽鼓管阻塞是造成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原因。当咽鼓管由于各种原因出现通气功能障碍时,中耳的气体被黏膜吸收,中耳出现负压从而导致中耳黏膜的静脉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清漏出液聚积于中耳,形成中耳积液。咽鼓管通气功能障碍分为机械性功能障碍和功能性功能障碍两种。鼻咽部各种良性或恶性占位性病变、长期鼻咽腔填塞、咽鼓管咽口粘连、代谢障碍性疾病以及鼻咽白喉、结核、梅毒和艾滋病等感染均可因直接压迫、堵塞咽口或影响淋巴回流,造成咽鼓管管腔黏膜肿胀。小儿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和咽鼓管咽肌等肌肉薄弱,收缩无力,加之咽鼓管软骨发育不够成熟,弹性较差,当咽鼓管处于负压状态时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7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