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9年第10期
编号:13344612
脊柱后凸畸形的发生机制、鉴别诊断和矫形术的最新研究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4月5日 《中国现代医生》 2019年第10期
     1 脊柱后凸畸形的概述

    脊柱后凸畸形(Kyphosis of the spine)通常发生于妊娠的第3~6周,最早发现的脊柱后凸畸形是1844年,又名脊椎矢状裂、前路脊柱裂等。脊柱椎骨发生于中胚层,沿神经管形成原始的体节后逐渐演化成生骨节[1]。生骨节的两个横向软骨化中心,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于中线部分融合形成椎体时因闭合不全或发育不良而形成蝴蝶椎。这种椎体的异常发育通常是偶发而无症状的,具体的发病诱因不详,但它的影像学改变易与椎体压缩、爆裂、感染性病例改变相混淆[5]。通常椎体的压缩、爆裂骨折可见骨皮质中断不完整,骨折线明显,骨小梁结构排列絮乱,骨折线可贯穿整个椎体并且累及椎体后缘,即椎体的爆裂骨折,椎体环形膨出或向一侧突出,同时可伴有椎间隙变窄和椎间盘突出,但是不会出现椎体前后缘缺如,形似蝴蝶状的改变。多发的蝴蝶椎畸形常合并其他椎体畸形,肋骨融合等,早期即可引起严重脊柱侧弯及胸腹腔畸形,预后较差[6]。因此对先天性蝴蝶椎畸形一旦发现,应尽早手术治疗,尽可能的不要拖延至成人,否则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有关蝴蝶椎的X线表现较为明确,可为单个椎体或多个椎体椎体后缘变扁、前缘膨大,也可为后缘形态正常、前缘变扁的呈楔形改变,有时可伴有椎体的骨折并骨折块和椎间盘突入椎管的可能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1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