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在临床诊断193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分析(2)
腔隙性腦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是神经外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考虑与持续性高血压、小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1]。LI发病率占所有脑梗死患者的30%左右,好发于中老年男性群体[2]。患者在长期高血压的作用下,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狭窄、痉挛,血管供给压力不足,血管壁发生病变,管腔闭塞,小梗死灶形成;临床中以头晕、反应迟钝、中枢性面瘫等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3]。LI病灶较小,梗死灶直径一般小于15 mm,合并囊性病灶多样性特点,对患者脑组织血供影响较小,危害性低;但是,若不给予积极干预,病情发展,患者可能出现肢体偏瘫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4]。因此,对LI患者早期准确诊断干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5]。临床中,对于LI的诊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公认的诊断金标准;但其属于有创性检查,接受度较低,临床使用受到一定限制[6]。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14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