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19年第31期
编号:13442164
血流动力学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意义分析(3)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1月5日 《中国现代医生》 2019年第31期
     在国外的某研究中发现,该研究采用猪模型,并以心跳骤停为主,在症状发生时实现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统计分析。以心肺复苏的方式、胸部按压的深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应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实现心肺复苏效果的综合性评价。在该研究中发现,冠状动脉灌注压力在20 kPa的情况下猪模型的生存率最高,同时在胸部的按压深度达到51 mm情况下生存率也比较高,仅次于灌注压20 kPa组,最低生存率为按压深度33 mm。并且在该研究中还发现生存的猪模型在冠状动脉灌注压力方面相对于死亡组而言要高出许多,并且对比结果满足统计学意义[6]。对于这一研究的结果可以基本明确心肺复苏操作期间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水平会存在一定差异,可以在操作中根据血流动力学指标实现胸外按压质量、呼吸频率、呼吸末正压等多方面参数的调整,尽可能保障冠状动脉灌注压与心输出量,从而维持心肌细胞和脑组织的血液供应质量,构建一个个体化的复苏康复模式,从而实现自主循环恢复率的提升,加快恢复质量,改善多项生理性指标[7]。

    另外,有研究认为,心肺复苏操作期间IBP应当维持在85/30 mmHg之间,在DBP<20 mmHg状态下则证明冠状动脉血流灌注量的缺陷。同时借助20 min的心肺复苏操作,PetCO2>14.5 mmHg可以作为心肺复苏预测性成功的指标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3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