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22年第20期
编号:668036
以程序性坏死为靶点的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22年11月4日 中国现代医生 2022年第20期
磷酸化,1程序性坏死,2程序性坏死分子调控机制,3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程序性坏死,4以程序性坏死为靶点的AS治疗,5小结与展望
     迟俊鹏 蒋峻宇 廖俊进 刘涵睿 赵辉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安徽淮南 232001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累及动脉壁损伤并形成纤维脂肪斑块的一种病变,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多且呈日趋年轻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卒中等为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细胞程序性坏死是一种受精密调控的非凋亡性细胞死亡方式,其参与了炎症性反应、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细胞程序性坏死受细胞自噬、蛋白质转换等多因素共同调节。有研究证实,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细胞程序性坏死也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深入了解程序性坏死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和分子调节机制,有望为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有效的临床治疗靶点。

    1 程序性坏死

    细胞死亡的三大经典类型:凋亡、自噬和坏死。细胞的凋亡和自噬是高度调控的细胞死亡过程,坏死是一种不受控制的细胞死亡。细胞程序性坏死,通常也被称作“坏死性凋亡”,是有别于传统坏死的可调控的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

    坏死是一种细胞死亡形式,其通常的特征是组织、细胞的自溶性变化,涉及多种促炎因子和化合物蛋白的上调。而程序性坏死一旦发生,坏死细胞将迅速丧失胞质膜的完整性并释放胞内的促炎因子,引起显著的炎症反应,表现为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和激活。程序性坏死的发生是由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K1)和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RIPK3)介导的细胞死亡,混合系列蛋白激酶样结构域(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 like protein,MLKL)作为其执行分子导致胞膜裂解,执行程序性坏死。

    程序性坏死可以分成三类:由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引起的外始式程序性坏死;由缺血诱导的内始式程序性坏死;以及由活性氧类引起的内始式程序性坏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16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