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噬调节脓毒症细胞焦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小体,1细胞焦亡的新进展,2自噬调节脓毒症细胞焦亡,1分子机制,焦亡和一些经典的信号通路,3自噬调节脓毒症——新的治疗靶点,4小结与展望
王雅琪 温继梨1.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2.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内科,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脓毒症(sepsis)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每年估计有4890 万起因脓毒症和1100 万与脓毒症相关的死亡[1-3]。目前脓毒症的治疗多采用广谱抗生素、源头控制和支持性治疗,这些非特异性治疗并不能降低脓毒症的高病死率。脓毒症已然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一大挑战,需要科研人员深入研究脓毒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寻求新的诊治靶点。
焦亡是由gasdermin D(GSDMD)介导的溶解性细胞死亡的促炎症模式,是最具特征性的反应[4]。炎性小体激活介导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b 和IL–18 的蛋白水解加工及胱天蛋白酶分泌,从而诱导裂解型细胞死亡。焦亡首先在巨噬细胞及其相关疾病中被发现[5],随后大量报道证实中性粒细胞也可发生焦亡,感染期间IL–18主要由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分泌[4]。血清IL–18 水平升高与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6,7]。研究证实过度激活焦亡会导致器官损伤,抑制焦亡可能是脓毒症治疗的新方向。
自噬是细胞生存的重要自我保护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在脓毒症中起保护作用,包括清除病原体、抑制炎性反应、预防免疫抑制和调节代谢。近年来研究已经证实自噬对细胞焦亡有调节作用,本文重点阐述有关自噬对脓毒症细胞焦亡调节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
1 细胞焦亡的新进展
焦亡主要发生在巨噬细胞及其前体、胱天蛋白酶–1 和胱天蛋白酶–11 激活后的单核细胞中。炎性小体激活巨噬细胞中被胱天蛋白酶–1 切割GSDMD 产生的N–GSDMD 片段,随后N–GSDMD 片段在质膜中寡聚化,形成增加质膜通透性的孔,导致细胞焦亡和IL–1β 释放[8,9]。Karmakar 等[10]发现中性粒细胞与巨噬细胞运输GSDMD 存在根本性差异,中性粒细胞中的N–GSDMD 片段与嗜天青颗粒和LC3+自噬体相关,IL–1β 则是通过自噬依赖性机制分泌,这些差异是炎性小体激活过程中中性粒细胞特异性功能的基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27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