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支架在骨科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矫形,成骨,骨骼,1AO理念的提出及优缺点,2BO理念的原则,3外固定支架的产生及改进历程,4外固定支架应用于开放性骨折,5外固定支架用于骨缺损及骨不连的治疗,1血运骨瓣移植修复术,2膜诱导成骨技术分期修复骨缺损,3牵张成
杨旭平,李兴勇1.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骨科,甘肃兰州 730000;2.甘肃省人民医院骨科,甘肃兰州 730000
既往观念认为,骨折治疗重在强调骨折部位的解剖学愈合,以使患肢恢复最佳功能。由于传统切开复位手术不可避免地会对软组织造成进一步损伤,不利于骨愈合。因此,选择对软组织及骨的医源性干扰程度最为轻微的技术是临床医生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随着生物学固定(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BO)理念的提出,骨科外固定技术也得到丰富完善。其优点在于软组织剥离较少,对骨组织局部生物学生长环境影响轻微,此外,其持续牵拉作用可刺激骨细胞再生。但也有易造成感染、钢针松动等缺点。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充分分析利弊,规范操作,才能有助于骨愈合。
1 AO理念的提出及优缺点
AO(Arbeitsgemeinschaft für Osteosynthesefragen,AO)学派推崇坚强内固定技术[1],提出骨折治疗的四个原则:解剖复位、坚强固定、无创操作、早期功能锻炼。近年来,随着AO 技术的日趋完善及广泛普及,其缺点也日显突出,包括应力遮挡所致的骨质疏松、再骨折、手术创伤大、术野暴露时间长,感染风险增加[2-3]及内固定器材价格较昂贵等,AO技术的弊端是过分强调牢固固定,忽视了骨骼的生物学特性。
2 BO理念的原则
20 世纪90 年代初,AO 学者Gerber、Palmar 等[4]提出生物学固定(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BO)理念,强调骨折治疗在重视稳定性的基础上,应重视骨的生物学特性,包括不进一步医源性破坏骨生长的生理环境和防治并发症。在治疗方面不再过度强调解剖复位及坚强固定,倾向于纠正对线、恢复正常力线。此外,BO 理念也倾向于外科技术的微创化精神[5]。
3 外固定支架的产生及改进历程
19 世纪40 年代,医学界首次应用骨科外固定支架进行骨骼固定[6],此后很多学者对外固定支架不断改进并将其应用于临床。相关报道[7]有学者于1902年应用外固定支架成功治疗胫骨骨折,并系统阐述单边外固定支架的应用原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63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