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23年第19期
编号:666875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肌少症的诊断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23年9月19日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19期
蛋白酶体,泛素,1肌少症的发生发展,2心力衰竭合并肌少症的发病机制,1运动量减少及营养不良,2激素分泌异常,3炎症反应,4氧化应激与活性氧,5泛素-蛋白酶体系统,3小结
     李雪,贾海玉

    ·综 述·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肌少症的诊断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李雪,贾海玉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医学中心一病区,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

    肌少症是一种以骨骼肌量减少、肌肉功能丧失为特征且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升高。目前针对该疾病国际上没有统一的诊断、评估及治疗方法。心力衰竭是由各类心脏疾病引起心功能降低的疾病,以呼吸困难、活动耐量下降为临床表现,其发病隐匿,常并发肌少症等合并症。研究表明,肌少症会加重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利于患者预后,给患者带来沉重负担。本文对心力衰竭合并肌少症的诊断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心力衰竭;肌少症;诊断;发病机制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疾病,其发病率和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据统计,我国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1.1%,发病率为275/10万;25~64岁、65~79岁、80岁及以上人群心力衰竭患病率分别为0.57%、3.86%、7.55%;约40.5%的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次数≥3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亦增加医疗卫生资源负担[1]。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ngiotensin receptor-neprilysin inhibitor,ARNI)、钠-葡萄糖耦联转运体2(sodium-glucose linked transporter 2,SGLT2)抑制剂、新型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oluble guanylate cyclase,sGC)刺激剂等新型抗心力衰竭药物能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再住院率、病死率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心力衰竭具有多病共存、多重用药等特点,其诊治和管理难度大。肌少症是一种肌肉萎缩性疾病,可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增加跌倒、致残风险,与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认知障碍等相关[3-5]。本文对心力衰竭合并肌少症的诊断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肌少症的发生发展

    肌少症一词最早由Rosenberg提出,是指与年龄相关的肌肉减少[6]。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项功能随之下降,而体质量或肌肉质量的下降更加突出。2010年,欧洲老年肌少症工作组发布肌少症定义,认为肌少症是一种与年龄增加相关的渐进性的骨骼肌质量减少、肌力降低、体能降低的综合征,其能够增加患者的致残及死亡风险[7]。肌肉质量的测量方法包括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402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