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生》 > 2023年第33期
编号:666413
基于补肾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经验
http://www.100md.com 2023年12月30日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33期
山萸,消积,川芎,1病因,病机,1肾虚血瘀为主,2湿热瘀互结,2治疗经验,1病证结合,中西互参,2化瘀为要,补肾为本,3清利为辅,气血水同治,4经验方,3典型医案,4结语
     周陈陈,张晓甦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妇科,江苏南京 210022

    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EP)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局部过度生长并突出于宫腔形成的良性赘生物,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EP 可见于青春期后任意阶段,发病年龄跨度较大,从育龄期至绝经后均可发病。有研究显示,育龄期、围绝经期及绝经后人群总体患病率为7.8%~34.9%[1]。EP临床常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月经不调、不孕等症状,影响女性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2]。西医治疗以宫腔镜手术、激素类药物治疗为主,但存在术后易复发、药物副作用多等问题[3]。张晓甦医师认为本病的发生、发展与肾虚、血瘀、湿热密切相关,主张治以活血化瘀、补肾调经,兼顾清利湿热。遣方用药以自拟经验方——“消积调经方”为基础,临床收效良好。现将张晓甦医师对EP 的诊疗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肾虚血瘀为主

    张晓甦医师认为肾虚为本病发生、发展的根本。《黄帝内经》[4]记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肾为先天之本,气血之根,在月经的产生中占主导地位。肾气既盛,天癸泌至,月事以时下;随肾气的充盈,月经呈现气血阴阳消长的节律变化,阴平阳秘,气血和调,则经候如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肾气逐渐衰退,月经出现紊乱。根据夏桂成[5]医师的补肾调周理论,月经周期可分为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及行经期四期,四期的循环往复体现人体的阴阳变化。经后期是阴长阳消的过程,阴长一为使子宫内膜增长恢复,防止月经淋漓不止,二为经间期重阴转阳的过程积蓄力量。经前期阳长阴消,阴阳变化的过程中,阳长的目的为使子宫内膜充分转化,进而为受孕提供良好的内环境,消除经后期残留的阴浊,阳长至重阳状态,经期则至,瘀血随之排出。肾虚则导致肾阴阳转化失衡,经期应泻之瘀血不泻,积于胞宫不散,出现各种经行紊乱的症状。因此张晓甦医师治疗时尤其注重经前期、行经期及经后期的治疗。

    1.2 湿热瘀互结

    随着社会的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发生变化,大多数人久坐多静,缺乏运动,机体常处于气血运行滞缓的状态。“气为血之帅”,即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气机不调,或气虚无力推动血行,则血行不畅,致使瘀血内停;或气虚不能摄血,则血溢脉外,不能归经,离经止血不能及时排出或消散,则变为瘀血。血水同源,二者互相转化,互相作用,瘀阻脉络,则致津液输布故障,水气停聚或泛溢为患,即“血不利则为水”[6]。水湿停滞亦阻碍气血运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28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