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伏邪理论辨治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
肺络,邪气,1伏邪理论概念,2从伏邪理论探讨NTM-PD的病因病机,1毒邪理论,2正虚理论,3痰邪理论,4瘀邪理论,3根据伏邪理论归纳NTM-PD的治则治法,4临证医案
徐静怡,何飞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2.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浙江杭州 310003
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pulmonary disease,NTM-PD)是指人体感染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后引起支气管、肺组织病变,是最常见的NTM 病,具有与结核分枝杆菌病类似的临床症状,但其全身中毒症状较肺结核轻[1-2]。NTM-PD 可无明显临床症状,也可表现为咳嗽咳痰等;影像学可提示病灶长期无变化或有时增多有时减少。近年来,随着对该疾病的逐渐深入认识及实验室诊断技术的进步,NTM-PD 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都有明显的增加[1]。而针对NTM-PD 的西药治疗,目前临床上表现出来其治疗周期长,成功率低,且有一定的复发和转为耐药的概率,治疗棘手[3-5]。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肺结核有良好的疗效,本病临床表现在中医学上与“肺痨”类似,中医“伏邪”理论与NTM-PD痨虫潜伏期久、迁延难愈的发病特点相一致,故本文从伏邪理论出发,初步探讨伏邪与NTM 感染的相关性,以期对NTM-PD 临床治疗有所启发[6]。
1 伏邪理论概念
《中医大辞典》指出:“伏邪,是指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6]。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伏邪是感受邪气后,伏而后发所致,伏邪侵犯机体,患者可不即时表现出症状,舌苔、脉象也可无变化,而在现代有可能在影像学等技术参与下找到伏邪病灶,也不能判断出邪气何时侵犯人体,《黄帝内经》中对于伏邪也是通过对疾病的观察思考后通过理论推导出可能是由于邪气伏而后发引起疾病。
2 从伏邪理论探讨NTM-PD 的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中总结出外感六淫邪气,即风、寒、暑(热)、湿、燥和其他特殊邪气,如瘟疫毒邪、偏历之气等,乘虚而入为伏邪,伏留于机体的各个部位,郁滞气血,耗伤正气,日久可致虚劳积聚[7]。根据肺络的生理特点,可知邪气入侵机体,首先侵犯肺络,由于肺络整体呈现一个树枝状的分布,具有狭小、迂曲的特点,其结构呈现分级递进表现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49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