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卫生标准工作60年(1)
摘要:为了总结广东省疾控中心60年来在食品卫生标准中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做出的贡献。我们查阅食品卫生标准文献,卫生档案及志书进行分析、归纳。了解到60年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积极参加国家、广东省历次组织的食品污染物普查及营养调查,参与制、修订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近50项,并根据国家政策,多次组织与食品卫生标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指导。在60年的食品卫生标准工作中,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食品卫生标准体系的形成和建立、食品添加剂、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基础标准体系的形成及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广东省疾控中心 食品卫生 标准
我国食品卫生标准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当时,粤穗卫生防疫站(现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刚刚成立。60年来,在食品卫生标准方面,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系统的食品污染物普查和调查、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及食品卫生标准法律、法规的建设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地保障了食品的卫生质量,降低了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护了消费者的健康,规范了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引导了食品产业逐步向健康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加强食品卫生标准工作的研究和制定,有效地阻止了国外低劣食品流入市场,减少了我国消费者在健康和经济方面所遭受的损害[2],发挥了标准作为技术保障的重要作用。
, 百拇医药
2009年食品安全法颁布后,食品卫生工作面临新的调整和挑战,在新形势下,于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60周年之际,有必要对过去60年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整理,总结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绩,为接下来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提供思路。
1新中国成立后的不同历史时期,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食品卫生标准中所做工作
概括起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0年来的食品卫生标准化工作可分为4个阶段。
1.1 第一阶段,上世纪50到60年代,主要开展食物中毒调查及全国营养调查
上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全国经济暂时困难,食物严重缺乏,广东、海南部分居民因食用木薯、野菜、海产品而引起中毒,尤以木薯中毒屡见不鲜。在当时的情形下,广东省卫生防疫站处理了大量急性细菌性与化学性食物中毒事故,例如木薯中毒、蚕豆病、荔枝病、毒蘑菇、河豚鱼、四季豆中毒、副溶血性菌中毒、鱼类组胺中毒等,并对以上中毒事件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与中山医学院协作研究,发现蚕豆病患者与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有关[3];根据各种食物中毒的发病机理和发病规律,广泛深入地向群众宣传预防知识和卫生知识,大大减少了急性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案例,仅蚕豆病一项,就使其发病率下降了50%~80%。1959年,当时正值我国3年自然灾害时期,广东省卫生防疫站参加了全国居民营养健康调查,分析了60多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调查了当时居民的营养状况和膳食结构,针对各地发现的营养不良症,及时采取了补充营养措施。
, 百拇医药
上世纪50年代,广东省卫生防疫站在食物中毒方面做了大量调查与研究,参与了全国居民营养健康调查,开展了部分食品行业的卫生管理工作,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状况,在食品卫生标准及法规制定方面的工作开展不多,但大量的调查数据和研究结果为当时一些单项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和支持。
1.2 第二阶段,上世纪70年代,配合14类54项卫生标准的制定开展工作
1973年,卫生部召开全国卫生标准化会议,成立全国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下设食品卫生标准分委员会。为方便开展食品卫生标准的制订工作,按食品类别成立了各类食品卫生标准协作组,广东前后参加了粮食、食盐、食糖、糖果、陶瓷制食具器、农药残留等协作组的组织制定工作,并积极地参与到标准的研制工作中,参与制定了20多项卫生标准。
配合全国污染物的流行病学及污染状况调查,广东省卫生防疫站先后组织了多次全省食品卫生大检查和普查,对6个地区、10个市的食品卫生质量状况进行了调查,共调查11类食品、21个品种、3647份样品,进行14124项次检验;此外,还开展了5类、16种农副产品、人乳、人体脂肪等412份产品的调查;1973~1976年间,对全省各地出现的污染粮食进行化验和处理,弄清了广东省有机氯农药对食品污染的状况;针对广东省黄曲霉毒素污染食品的问题,开展了黄曲霉毒素的普查、研究调查和科学实验工作;以污染最严重的花生和花生麸(作酱油原料)为对象,先后抽查湛江、汕头、新会、广州4地区21个县区的样品,了解污染情况,通过设立试点,指导生产入库及碱炼法、水洗法、白陶土吸附和加入活性炭等方法,降底了毒性,控制了污染,取得了较好成绩。
, http://www.100md.com
1970年以来,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的多次食品卫生大普查和10多项专题调查,基本摸清了广东省食品的污染现状,为全国制订粮、油、肉、蛋、水产等14类54个试行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和12项管理办法,提供了大量数据。
1.3 第三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到2009年,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法中各类标准的制/修订定工作
1982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卫生部、国务院随后发文,强调了对食品卫生标准工作的重视。1995年10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对食品卫生标准的范围、制定及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使食品卫生标准的制定工作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保障[4],广东省的食品卫生工作从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工作重点也逐渐转向食品监督、监测,食品污染调查,制定卫生标准,研究、建立分析检测方法,研究食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
, http://www.100md.com 这一时期,广东省卫生防疫站积极开展食品卫生的监督、研究工作,调研项目主要包括:“白糖中脂样芽胞菌菌株生化分型鉴定工作”、“对食品加工厂工人进行肠道致病菌带菌调查”、“对洗消剂(二氯異氰尿酸钠)的研究及卫生学评价”工作。广东省卫生防疫站在全省范围开展食品监测,污染物调查、检测方法研究以及食品毒理学评价程序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全国食品卫生标准的制订工作,先后参加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标准38项,包括GB 14963-1994《蜂蜜卫生标准》、GB 9678-1994《糖果卫生标准》等10个产品标准;GB 2760-198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2023-1980《食品添加剂乳酸》、GB 1975~1976-80《食品添加剂琼胶、食品添加剂海藻酸钠》、GB 14928.4-1994《食品中溴氰菊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GB 14928.5-1994《食品中氰戊菊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等5个基础标准;GB 5009.34-1985《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测定方法》、GB 5009.36-1985《粮食卫生标准的测定方法》、GB 5009.42-1985《食盐卫生标准的测定方法》、GB 5009.55-1985《食糖卫生标准的测定方法》、GB 14929.4-1994《食品中氯氰菊酯 氰戊菊酯 溴氰菊酯残留量测定方法》等7个检验方法标准,涵盖了食品中无机元素、稀土元素及农药残留等项目的检测方法的制定;还包括了GB 14934-1994《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1个行为标准的制定。, 百拇医药(王萍 王立斌 戴昌芳 曾凡 李苑 瞿红鹰)
关键词:广东省疾控中心 食品卫生 标准
我国食品卫生标准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当时,粤穗卫生防疫站(现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刚刚成立。60年来,在食品卫生标准方面,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系统的食品污染物普查和调查、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及食品卫生标准法律、法规的建设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地保障了食品的卫生质量,降低了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护了消费者的健康,规范了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引导了食品产业逐步向健康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加强食品卫生标准工作的研究和制定,有效地阻止了国外低劣食品流入市场,减少了我国消费者在健康和经济方面所遭受的损害[2],发挥了标准作为技术保障的重要作用。
, 百拇医药
2009年食品安全法颁布后,食品卫生工作面临新的调整和挑战,在新形势下,于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60周年之际,有必要对过去60年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整理,总结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绩,为接下来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提供思路。
1新中国成立后的不同历史时期,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食品卫生标准中所做工作
概括起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0年来的食品卫生标准化工作可分为4个阶段。
1.1 第一阶段,上世纪50到60年代,主要开展食物中毒调查及全国营养调查
上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全国经济暂时困难,食物严重缺乏,广东、海南部分居民因食用木薯、野菜、海产品而引起中毒,尤以木薯中毒屡见不鲜。在当时的情形下,广东省卫生防疫站处理了大量急性细菌性与化学性食物中毒事故,例如木薯中毒、蚕豆病、荔枝病、毒蘑菇、河豚鱼、四季豆中毒、副溶血性菌中毒、鱼类组胺中毒等,并对以上中毒事件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与中山医学院协作研究,发现蚕豆病患者与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有关[3];根据各种食物中毒的发病机理和发病规律,广泛深入地向群众宣传预防知识和卫生知识,大大减少了急性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案例,仅蚕豆病一项,就使其发病率下降了50%~80%。1959年,当时正值我国3年自然灾害时期,广东省卫生防疫站参加了全国居民营养健康调查,分析了60多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调查了当时居民的营养状况和膳食结构,针对各地发现的营养不良症,及时采取了补充营养措施。
, 百拇医药
上世纪50年代,广东省卫生防疫站在食物中毒方面做了大量调查与研究,参与了全国居民营养健康调查,开展了部分食品行业的卫生管理工作,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状况,在食品卫生标准及法规制定方面的工作开展不多,但大量的调查数据和研究结果为当时一些单项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和支持。
1.2 第二阶段,上世纪70年代,配合14类54项卫生标准的制定开展工作
1973年,卫生部召开全国卫生标准化会议,成立全国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下设食品卫生标准分委员会。为方便开展食品卫生标准的制订工作,按食品类别成立了各类食品卫生标准协作组,广东前后参加了粮食、食盐、食糖、糖果、陶瓷制食具器、农药残留等协作组的组织制定工作,并积极地参与到标准的研制工作中,参与制定了20多项卫生标准。
配合全国污染物的流行病学及污染状况调查,广东省卫生防疫站先后组织了多次全省食品卫生大检查和普查,对6个地区、10个市的食品卫生质量状况进行了调查,共调查11类食品、21个品种、3647份样品,进行14124项次检验;此外,还开展了5类、16种农副产品、人乳、人体脂肪等412份产品的调查;1973~1976年间,对全省各地出现的污染粮食进行化验和处理,弄清了广东省有机氯农药对食品污染的状况;针对广东省黄曲霉毒素污染食品的问题,开展了黄曲霉毒素的普查、研究调查和科学实验工作;以污染最严重的花生和花生麸(作酱油原料)为对象,先后抽查湛江、汕头、新会、广州4地区21个县区的样品,了解污染情况,通过设立试点,指导生产入库及碱炼法、水洗法、白陶土吸附和加入活性炭等方法,降底了毒性,控制了污染,取得了较好成绩。
, http://www.100md.com
1970年以来,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的多次食品卫生大普查和10多项专题调查,基本摸清了广东省食品的污染现状,为全国制订粮、油、肉、蛋、水产等14类54个试行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和12项管理办法,提供了大量数据。
1.3 第三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到2009年,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法中各类标准的制/修订定工作
1982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卫生部、国务院随后发文,强调了对食品卫生标准工作的重视。1995年10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对食品卫生标准的范围、制定及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使食品卫生标准的制定工作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保障[4],广东省的食品卫生工作从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工作重点也逐渐转向食品监督、监测,食品污染调查,制定卫生标准,研究、建立分析检测方法,研究食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
, http://www.100md.com 这一时期,广东省卫生防疫站积极开展食品卫生的监督、研究工作,调研项目主要包括:“白糖中脂样芽胞菌菌株生化分型鉴定工作”、“对食品加工厂工人进行肠道致病菌带菌调查”、“对洗消剂(二氯異氰尿酸钠)的研究及卫生学评价”工作。广东省卫生防疫站在全省范围开展食品监测,污染物调查、检测方法研究以及食品毒理学评价程序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全国食品卫生标准的制订工作,先后参加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标准38项,包括GB 14963-1994《蜂蜜卫生标准》、GB 9678-1994《糖果卫生标准》等10个产品标准;GB 2760-198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2023-1980《食品添加剂乳酸》、GB 1975~1976-80《食品添加剂琼胶、食品添加剂海藻酸钠》、GB 14928.4-1994《食品中溴氰菊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GB 14928.5-1994《食品中氰戊菊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等5个基础标准;GB 5009.34-1985《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测定方法》、GB 5009.36-1985《粮食卫生标准的测定方法》、GB 5009.42-1985《食盐卫生标准的测定方法》、GB 5009.55-1985《食糖卫生标准的测定方法》、GB 14929.4-1994《食品中氯氰菊酯 氰戊菊酯 溴氰菊酯残留量测定方法》等7个检验方法标准,涵盖了食品中无机元素、稀土元素及农药残留等项目的检测方法的制定;还包括了GB 14934-1994《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1个行为标准的制定。, 百拇医药(王萍 王立斌 戴昌芳 曾凡 李苑 瞿红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