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安全导刊》 > 20143
编号:13696562
莫让“误读”伤了心
http://www.100md.com 2014年3月1日 《食品安全导刊》 20143
     近日,据报道,赛百味、星巴克等餐饮企业的大多数面包均含有一种名为“偶氮二甲酰胺”的化学成分。该化学成分俗称塑料发泡剂,常用作橡胶鞋底、人工皮革等。于是,“面包含鞋底成分”的消息不胫而走,并在网络上迅速扩散。随后,这两家企业都强调偶氮二甲酰胺在美国和中国都允许用作食品添加剂。

    多名业内专家表示,同

    种添加剂被用于工业品和食品很正常,但工业级添加剂和食品级添加剂在纯度和杂质含量上往往会有很大区别。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规定面粉可以使用偶氮甲酰胺,限量为45mg/kg。因此只要面粉中的添加量不超过该水平,不会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损害。

    至此,这一事件终于告一段落,也成为了又一起食品安全“乌龙”事件,而整个事件的缘起就是误读。回顾以往的食品安全事件,很多为误读造成,例如新西兰奶粉检出双氰胺,实际是使用含双氰胺的肥料造成的微量残留,不构成健康风险:“镉大米”是因为在受镉污染的土壤上种植的大米,或使用这种大米制作米制品导致的镉超标问题,不是非法添加;而“美素”奶粉疑云,事实上是一起在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中典型的知假造假的违法犯罪行为等等。

    处于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有些问题其实本不存在,但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让消费者无从辨别信息的真伪,导致消费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未经证实的信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容易引起恐慌。如何避免误读事件的产生呢?专家认为,政府监管部门、科普组织都应加强与公众问的风险交流,适时释疑解惑,才能逐步消除公众的焦虑。

    全社会和行业的共同努力固然重要,但新闻媒体也应对此进行反思。如果少发布一些断章取义的消息,或在消息发布之前先对其求证,就可以减少误读事件的产生,进而降低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误解,将资源用于解决真正的食品安全问题,维护行业秩序。

    本刊编辑部, 百拇医药(孟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