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安全导刊》 > 2017年第10期
编号:13104207
浅谈如何从法律角度应对职业打假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0月1日 《食品安全导刊》 2017年第10期
     职业打假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近年来,特别是《消费者权益以保护法》(2014)、《食品安全法》(2015)实施以来,针对各类食品的所谓“打假”也呈井喷趋势。职业“打假人”以消费者自居,自称“民间工商局”,其借助大量的商场投诉、行政举报、民事诉讼手段,索赔金额从500元至几十万元不等,并有逐渐呈公司化运作的趋势。官方数据显示,职业“打假”案件中绝大部分是针对食品标签,显然,“打假”已异化为“假打”。“职业打假人”关注的仅仅是如何快速低成本的利用3倍、10倍杠杆牟取高额利润,对食品本身是否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并不关心。笔者认为,将此类人定义为“职业索赔人”更为贴切。

    作为食品企业,究竟该如何应对这种职业索赔行为呢?

    首先,要做到“知彼”。食品企业需要了解职业索赔人的常用手法及其“制胜法宝”。职业索赔人惯用的手法就是通过商场投诉、行政举报、民事诉讼的形式向食品企业施压,同时利用部分食品企业缺乏法律专业知识的现状及“怕事”心理,基于搏概率的赌博心态及“短、频、快”的商业手段,迫使企业快速接受“私了”。现实中,很多食品企业往往会选择赔偿的形式低调处理,而这种应对策略正是职业索赔人所期望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56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