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安全导刊》 > 2019年第2期
编号:13325112
1检测方法研究>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检测方法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2月1日 《食品安全导刊》 2019年第2期
     2.3 酶联免疫法(ELISA)

    酶联免疫法在1971年以后开始被运用到实验中,成为检测食品中AFB1最简单、方便的方法之一。ELISA的原理是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的高度特异性和酶的高效催化性,抗原或抗体与某种载体结合,在检测时样品中的酶标抗原抗体与载体上的抗原或抗体会发生反应,产生抗原抗体的复合物,通过添加酶使产生的物质快速显现颜色,且AF的含量越高,底物的颜色越浅,从而达到检测的目的,是一种可以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24,25]。该方法的关键点首先是抗原或抗体在检测的过程中要一直保持活性,并且还可以与载体相结合;其次是酶在检测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活性,即使是与抗原或抗体结合后,仍能发挥出酶的催化作用,但这种酶容易受温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一般将其在低温下保存。常用的ELISA有直接法、间接法、双抗体夹心法、竞争法、抑制性测定法等[26,27]。胡竹行等研究了酶联免疫法检测大曲中AFB1的提取条件,结果表明,在甲醇浓度为55%(v/v)、提取时间为25min、功率为200W时,其提取率明显高于国家标准[28]。当前,为了更加方便而利用ELISA研发出酶联免疫法分析试纸盒,并且已经商业化生产,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酶联免疫法分析试纸盒没有改变原理,且检测的准确性十分可靠,该方法目前被广泛用于饲料原料中检测AFB1的含量。李江等用酶联免疫法对食用油中AFB1的测定结果与液相法比较,符合率高,能够用于食用油中AFB1的快速、准确检测[29]。
, http://www.100md.com
    2.4 胶体金标免疫层析分析法(GICA)

    纳米金是直径1~100nm的金微小粒子,是一种带负电的疏水胶体。胶体金标免疫层析分析法就是利用纳米金作为标记底物,所需检测时间较短,可直接读取检测数值,且该方法不需要对试样进行分离提纯处理,也不用对检测溶剂做处理,操作起来简便且高效[30],是目前最简单、最快速的检测方法之一。GICA会使试样中的AF与偶联胶体金的抗AF抗体相结合,无论是结合的还是非结合的抗体都会沿着膜的移动,通过固定化的真菌毒素组成的检测线,它将结合游离的抗体,以形成可见的线,以此来表示AF的污染低于试验的阈值[31]。人们对于纳米金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时间,并在多个领域得到运用。宋青龙等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结合胶体金定量读数仪研制出一种检测方法简便、快速、稳定性好,样品检测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在20%以内,快速定量检测谷物和饲料中AFB1含量的胶体金快速定量检测试剂盒[32]。刘晓玥等通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对饲料样品的检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相符率可达95%以上,说明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方便,可以应用于谷物及饲料产品AFB1现场快速检测[33]。
, http://www.100md.com
    3 小结

    AF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真菌毒素,运用较为广泛的检测方法有4种——薄层层析法是最早被运用的方法,该方法同时具有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功能,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迅速,如今出现了很多固相吸附材料,使薄层层析的准确度也随之上升,其精确度甚至可以与高效液相色谱相较量;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样品的纯度要求很高,但具有分析自动化的潜力,以及灵敏度高、精确度高等优点;酶联免疫法的特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简便及无污染;而在荧光素、酶、同位素及乳胶标记技术之后,纳米金已经成为的一种新型标记技术[34]。

    参考文献:

    [1] 陈宁庆.实用生物毒素学[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1:251-275.

    [2] 夏世钧,吴中亮.分子毒理学基础[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70-175.
, http://www.100md.com
    [3] 王瑞鑫,张微,李书国.免疫传感器在粮油中真菌毒素快速检测的应用研究进展[J].粮油食品科技,2015,23(04):83-87.

    [4] Denissenko M F, Cahill J, Koudriakova T B, et al. Quantitation and mapping of aflatoxin B1-induced DNA damage in genomic DNA using aflatoxin B1-8,9-epoxide and microsomal activation systems[J].Mutation Research/Fundamental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Mutagenesis,1999,425(2): 205-211.

    [5] 任志.禽黄曲霉菌素中毒的诊断及防治[J].家禽科学,2015(11):60.
, http://www.100md.com
    [6] 王凤荣,张祥宏,张振东,等.真菌及其毒素诱发肺癌的动物实验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1(35):1-8.

    [7] 李金.有害物质及其检测[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1:94-100.

    [8] 吴丹.黄曲霉毒素在粮食和食品中的危害及防治[J].粮食加工,2007,32(03):91-94.

    [9] CHAN K T,DENNIS P H,MARIA L L,et al.In vitro aflatoxin B1 induced p53 mutations[J].Canc Let,2003,199(1):1-7.

    [10] PAUL C T,ABDOULAYE S,KUANG S K,et al.Absence of p53 Codon 249 mutations in young guinean children with high Aflatoxin exposure[J].Canc Epid Bio &Pre,2005,14:2053-2055.

    [11] 許真,金银龙.环境致癌剂与p53基因突变[J].卫生研究,2004.33(2):239-243., 百拇医药(张宏博 靳志敏 高智慧 郑玉山)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