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安全导刊》 > 2019年第8期
编号:13416375
副溶血性弧菌的特征、分布及其致病风险评估研究概述(1)
http://www.100md.com 2019年8月1日 《食品安全导刊》 2019年第8期
     本文对副溶血性弧菌的个体形态、群体形态、生物学特征、食品中的分布情况及其快速检测方法进行了阐述。同时,介绍了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因子,并阐述了致病风险的评估步骤,以期推进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致病风险的预测,并对风险预警、风险交流以及防控措施的制定有所帮助。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简称“VP”)是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其为嗜盐性细菌,主要侵染海产品和盐含量较高的食品。有研究表明,近年来淡水产品中VP的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并表现出多物种、多环节以及季节性的高污染特征。目前,VP已成为沿海国家和地区急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在我国,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已高居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第二位。从食品类别来看,动物性水产品中VP的检出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并呈上升趋势——已连续多年成为我国主要的食源性水产品致病菌。与此同时,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食物载体也由传统的海产品转向诸如咸菜、咸鸭蛋等多类别食品。食用被VP污染的全生或半生以及未充分煮熟的食品是导致该菌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因素。VP的潜伏期为8~40h,最高可达96h,典型的临床症状是腹泻(水样便或血样便)、上腹部痉挛、恶心呕吐、发热等。

    1 VP的生物学特征

    副溶血性弧菌个体形态多样,呈现棒状、弧状、卵圆状,G-,无芽孢,兼性厌氧,嗜盐、不耐热,50℃加热20min、65℃加热5min或80℃加热1min即可杀死该菌。VP的生长温区为10~44℃,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生长pH值范围为4.8~11.0,最适生长pH值为7.6~8.6。该菌能够在1%~8%的NaCl环境中存活,在低NaCl或无NaCl环境中停止生长或死亡。但研究表明,淡水产品中VP污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为4.7%~41.4%。

    副溶血性弧菌在嗜盐性固体培养基上呈圆形,菌落较大且隆起,颜色呈透明或半透明、表面光滑湿润、无黏性。其能在3%~3.5%盐水中迅速繁殖,代时约为8~9min;能够发酵葡萄糖、甘露醇,使麦芽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蔗糖;氧化酶呈阳性,V-P阴性;能在3%~6%的NaCl蛋白胨水中生长。

    副溶血性弧菌偏段单生鞭毛,鞭毛抗原(H抗原)特异性低,不适合菌种的血清学分型;而菌体抗原(O抗原)和荚膜抗原(K抗原)呈现多样性,是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分型、识别的经典方法。目前,VP的血清型为13种O抗原(O1~O13)和71种K抗原(K1~K71),其中与人类胃肠炎有关的O型与K型的组合共有75种。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我国分离的VP菌株对氨苄西林耐药性严重,其次为链霉素和头孢唑啉,且部分菌株对利福平耐药。

    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因子主要包括溶血素类、尿素酶和侵袭因子等,耐热直接溶血毒素(Thermostabile direct hemolysin,TDH)、耐热直接相关溶血毒素(TDH-related hemolysin,TRH)、不耐热溶血毒素(Thermolabile hemolysin,TLH)为其主要的致病因子,分别由 tdh、trh和tlh这3个基因编码翻译生成。临床上分离的VP菌株95%以上在我妻氏血琼脂(Wagatsuma Agar Base)血琼脂(人血琼脂)中产生β-溶血特性,故被称之为Kanagawa现象,简称“KP”,即神奈川现象;O群为其主要血清型,毒力基因以tdh-、trh-、tlh+为主。

    2 VP在食品中的分布特征

    副溶血性弧菌是水生环境中的“土著”微生物,其在海水、淡水及水产品中皆能增殖,尤其是夏季水温较高时,水体和水产品中的弧菌污染率最高,这也是食源性疾病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从食品类别来看,动物性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并呈上升趋势——已连续多年成为我国主要的食源性水产品致病菌;同时,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食物载体也由传统的海产品转向诸如咸菜、咸鸭蛋等多类别食品。水产品是VP的主要污染来源,尤其是海水产品受VP污染较为严重,在鱼类、贝类、甲壳类、软体类中的检出率较高,而受污染程度与海产品的类别、海域环境条件相关联。近年来,淡水产品中VP污染呈现上升趋势,其污染率数值范围为1.39%~80.07%不等;鱼类、甲壳类、双壳类均有污染的报道,表现出多物种、多环节以及季节性的高污染特征。时间分布上,第三季度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高发的时间段,其原因为VP受温度影响较大,病例高峰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水域范围中,沿海区域自然水体致病性弧菌分布广泛,各种水源带菌率高达93.1%——沿海江水与河水为最高,海水和塘水次之。侵染环节方面,养殖环节、贮运环节、餐饮环节以及销售环节的水产品均存在致病性弧菌的侵染,其中加工、销售环节污染率较高。

    3 食品中VP的检测方法

    目前,食品中VP的检测可以分为传统检测方法与快速检测方法。传统的VP检测方法是被普遍使用的检测方法,但存在耗费时间长、操作繁琐、灵敏度低的缺点,如GB 4789.7-2013和SN/T 0173-2018。近年來,食品中VP的快速检测方法得以发展,如北京良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副溶血性弧菌核酸检测试剂盒”(PCR-探针法),其快速、简便、特异性强的优点对提高食品安全性及提升食品安全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文献报道的食品中VP快速检测方法约有22种,具体见表1。

    4 食品中VP致病风险评估

    食品中的VP风险主要在于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且多为急性症状。毛雪丹等分析认为,我国每年VP急性腹泻病例约665.5万人,导致急性胃肠炎病例约728.1万人,VP感染的食源性比例约68.0%,进而推算出我国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病每年约发生495.1万人次。这一比例远高于发达国家,但低于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的报告比例。因此,针对食品中VP污染状况,开展其致病风险评估,对于预防和干预措施的制定以及风险预警和风险交流意义重大。, http://www.100md.com(宫春波 张良华 陶文靖)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