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预防保健 > 慢性病知识
编号:13627185
慢性病防治的多重误区
http://www.100md.com 2016年5月1日 《爱你·健康读本》 20165
     误区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忽视身体综合能力的重要性

    大多数得了某种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都会配合医生的嘱咐,依据不同的症状服用相应的药物,这些药物的作用在于“抑制”病症而非“根治”疾病。如果不对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生活习惯进行纠正,加强身体的免疫能力,那么简单地依靠药物治疗并不能摆脱慢性病的困扰。

    误区二:吃得越少对慢性病控制越有利

    不少患者只控制主食,认为吃饭越少越好,便减少了主食的摄入。这样会造成两种后果:一种是因为主食摄入不足,总热量无法满足代谢需要而导致营养不良,紧接着身体会变“虚”、变“差”,疾病反而容易乘虚而入。另外一种是自认为已经控制了饮食量,而对油脂、零食、肉蛋类食物不加控制,使每日总热量远超过控制范围,因脂肪摄入过多而诱发高血脂症和心脑血管疾病。

    误区三:只要长期吃素就能使慢病远离

    很多患有心脑疾病的患者会被医生警告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多吃素食。于是有一些中老年人就從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每餐只吃素不吃肉,血压或许是降下来了,但可能因为营养不均衡而染上其他疾病。营养专家告诉我们,长期营养不均衡会减弱老年人的消化能力和免疫力,疾病自然找上门。

    误区四:不考虑自身情况乱用食疗方子

    为了预防或控制慢病,很多老年人会收集“民间”食疗方子。比如“多服杜仲、夏枯草之类的中药能降血压”“红肉不健康,因此不能吃”“燕麦有降血脂的功效,要多吃”等等。这些方子可能适合一部分人,但未必适合所有人。

    我们需要辨别个体间不同的生理状况和营养状况,按照不同的个体来安排食谱。只有恰到好处地“补”才能达到慢病防治的效果。(摘自《人人健康》2016年第1期), 百拇医药(佚名)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预防保健 > 慢性病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