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
我妈妈姓甄,1917年生于山东滕县。她16岁那年我姥姥连病带饿不久去世,我有个舅舅早年逃荒在外,两三年杳无音信。我姥爷那些年断断续续在天津干些杂活儿,万般无奈将我妈妈带到天津寄养在山东老乡——成衣铺高掌柜家中。妈妈特能吃苦,且又心灵手巧、干活勤快,很快给高掌柜一家留下了好印象。
高家成衣铺在南市一带。高家老板娘是个热心肠人,她对我爷爷说:“我看我们老乡这孩子老实、厚道、心眼好,长得也不错,和您家的三立挺配的。”三说两说把爷爷的心眼说活了。几经撮合,爷爷做主让两个陌生人组成了一个家庭。那年爸爸二十岁,比妈妈大三岁。
自打妈妈进了这个家,这里才真算是个家。早晨她第一个起床,生炉子、烧开水、蒸饽饽、熬棒子面黏粥,接着是扫地、拾掇屋子、买菜、做饭。大伙吃完饭一推饭碗就走。妈妈刷锅洗碗整理利索了,开始洗衣服,一家六口的衣服,全由妈妈一个人洗,晾干后抻平叠好,分开各放一堆。三位外出挣钱的男人的衣服缝补也全是妈妈一个人操持。这还不算,很多细致的活儿妈妈也绝不漏空:暖瓶里总有开水;篮子里总有饽饽、饼子;不到睡觉炉子不能灭,还得省煤(不做饭就用煤灰封火);吃过晚饭后要侍候公婆喝茶,喝一碗斟一碗。
爸爸对妈妈的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天,妈妈侍候完公婆回屋休息,爸爸对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咱家的事你算从头到尾全看明白了。一家人各行其事走的是分裂的路。神仙来了也很难再锔上。你放心,我不但不会学坏,而且要学能耐、长志气,为马家争光,我在外面多苦多累,家里多乱多烦,只要想到你,我就满足了。”
爸爸的一席话,说得妈妈心里甜滋滋的。她相信丈夫说的是真心话。其实妈妈在心里也评价着爸爸:“他一心为家,从来不乱花钱,没有任何坏习惯。另外……他身材好,又有文化,安稳、疼人、上进……我跟着他放心。这个家,唯一的希望是丈夫。”
(摘自《我和爸爸马三立》百花文艺出版社), 百拇医药(马景雯)
高家成衣铺在南市一带。高家老板娘是个热心肠人,她对我爷爷说:“我看我们老乡这孩子老实、厚道、心眼好,长得也不错,和您家的三立挺配的。”三说两说把爷爷的心眼说活了。几经撮合,爷爷做主让两个陌生人组成了一个家庭。那年爸爸二十岁,比妈妈大三岁。
自打妈妈进了这个家,这里才真算是个家。早晨她第一个起床,生炉子、烧开水、蒸饽饽、熬棒子面黏粥,接着是扫地、拾掇屋子、买菜、做饭。大伙吃完饭一推饭碗就走。妈妈刷锅洗碗整理利索了,开始洗衣服,一家六口的衣服,全由妈妈一个人洗,晾干后抻平叠好,分开各放一堆。三位外出挣钱的男人的衣服缝补也全是妈妈一个人操持。这还不算,很多细致的活儿妈妈也绝不漏空:暖瓶里总有开水;篮子里总有饽饽、饼子;不到睡觉炉子不能灭,还得省煤(不做饭就用煤灰封火);吃过晚饭后要侍候公婆喝茶,喝一碗斟一碗。
爸爸对妈妈的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天,妈妈侍候完公婆回屋休息,爸爸对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咱家的事你算从头到尾全看明白了。一家人各行其事走的是分裂的路。神仙来了也很难再锔上。你放心,我不但不会学坏,而且要学能耐、长志气,为马家争光,我在外面多苦多累,家里多乱多烦,只要想到你,我就满足了。”
爸爸的一席话,说得妈妈心里甜滋滋的。她相信丈夫说的是真心话。其实妈妈在心里也评价着爸爸:“他一心为家,从来不乱花钱,没有任何坏习惯。另外……他身材好,又有文化,安稳、疼人、上进……我跟着他放心。这个家,唯一的希望是丈夫。”
(摘自《我和爸爸马三立》百花文艺出版社), 百拇医药(马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