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爱上』的男人
张伯驹的事迹为人津津乐道,而崇正2018年秋拍卖的一封信使得张伯驹的一段陈年往事浮出了水面。
信的作者是张伯驹本人,没有上款,无法知道收信人,但信中内容精彩纷呈。信中开头的所谓“蘋秋之谜”,主人公为胡蘋秋。这段往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
大约在1963年,张伯驹偶然在福建《词刊》上看见一个叫“胡芸娘”的词作,大为惊喜,投函修好,于是认识了一位来自山西实验剧院的编导胡蘋秋。无论是“芸娘”还是“蘋秋”,这个名字都颇为女性化,张伯驹作为一个爱才的人,呼其为“当代李清照”。
两个人鱼雁往来,渐渐地,味道有点变了。张伯驹将两个人的唱和诗词结集为《秋碧词》,“秋”就是胡蘋秋,“碧”就是张伯驹(号丛碧)。不仅如此,他还请津门词友陈宗枢为他和胡蘋秋的故事编了一个叫《秋碧词传奇》的剧本。
张伯驹不知道的是,这个胡蘋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男人。
根据罗星昊先生的《胡苹秋传略》,我们来看看这位胡先生的真面目。
胡蘋秋,原名胡邵,原籍合肥,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生于保定。18岁入段祺瑞执政府秘书厅任科员;21岁入张学良东北军,一直身处抗日前线;1949年入解放军一野西北军区京剧院任研究员,旋即随军入渝为西南军区京剧团导演;1954年转业至成都新声剧社任编导;1960年调山西晋剧院任导演。
他平生所爱,便是化身为女性和各位词人唱和。据说上当的不止张伯驹,还有自比贾宝玉的吴宓教授(据说吴老师曾经“颠倒于胡”)、山西大学罗元贞教授(老教授一再称赞他为“有才华的女词人”)等。
崇正拍卖的这封信正是张伯驹得知真相的那一刻写的。虽然没有落款时间,但我们可以猜出大致的时间。这封信差不多写在1973年。顺便说一句,这一年,张伯驹75岁,胡蘋秋66岁。
吴小如先生跟我说过,张伯驹不肯相信胡蘋秋是男人的证据还有一个,“她”还给自己织过毛衣。由此可见,胡蘋秋是刻意隐瞒自己的男子身份的。但实际上,张伯驹信中所提的《北洋画报》,我也去查过,上面胡蘋秋的剧照扮相明显看得出来是男生。
况且,胡蘋秋属于名票,和四大名旦皆有往来,他曾经自著有《脂粉生涯录》,讲述自己“自17岁起至53岁止,37年间约演出三百数十余次……”。作为票友而言,确实很厉害了。他在京剧方面的造诣也更加让张伯驹着迷!
得知真相的张伯驹倒没有怒不可遏,這封信里,他表达的更多是释然:“我原以既不能负潘素,又不能负彼,纠缠于心,今则与潘素患难白首,以终余年,易箦之时,心安神定矣。”所以他表示“此后通信亦可,不通信亦可”。
实际上,在此之后两个人仍旧通信,他们的《秋碧词传奇》曾由苏州曲家王正来制曲, 而张伯驹对于《秋碧词传奇》的评价是:“三绝于今成鼎峙,《桃花扇》与《牡丹亭》。”
1982年,张伯驹去世,胡蘋秋作《金缕曲》为挽,柔肠百转:“相知廿载交如故。为痴情,欺方负疚,感君曲恕。昨日闻歌犹座上,欲得周郎顾误。盼宠赐、衮褒一语。屡负海棠津门约,悟人生万事归缘数。琴可碎,泪如雨。”
(摘自腾讯网 ), 百拇医药(李舒)
信的作者是张伯驹本人,没有上款,无法知道收信人,但信中内容精彩纷呈。信中开头的所谓“蘋秋之谜”,主人公为胡蘋秋。这段往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
大约在1963年,张伯驹偶然在福建《词刊》上看见一个叫“胡芸娘”的词作,大为惊喜,投函修好,于是认识了一位来自山西实验剧院的编导胡蘋秋。无论是“芸娘”还是“蘋秋”,这个名字都颇为女性化,张伯驹作为一个爱才的人,呼其为“当代李清照”。
两个人鱼雁往来,渐渐地,味道有点变了。张伯驹将两个人的唱和诗词结集为《秋碧词》,“秋”就是胡蘋秋,“碧”就是张伯驹(号丛碧)。不仅如此,他还请津门词友陈宗枢为他和胡蘋秋的故事编了一个叫《秋碧词传奇》的剧本。
张伯驹不知道的是,这个胡蘋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男人。
根据罗星昊先生的《胡苹秋传略》,我们来看看这位胡先生的真面目。
胡蘋秋,原名胡邵,原籍合肥,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生于保定。18岁入段祺瑞执政府秘书厅任科员;21岁入张学良东北军,一直身处抗日前线;1949年入解放军一野西北军区京剧院任研究员,旋即随军入渝为西南军区京剧团导演;1954年转业至成都新声剧社任编导;1960年调山西晋剧院任导演。
他平生所爱,便是化身为女性和各位词人唱和。据说上当的不止张伯驹,还有自比贾宝玉的吴宓教授(据说吴老师曾经“颠倒于胡”)、山西大学罗元贞教授(老教授一再称赞他为“有才华的女词人”)等。
崇正拍卖的这封信正是张伯驹得知真相的那一刻写的。虽然没有落款时间,但我们可以猜出大致的时间。这封信差不多写在1973年。顺便说一句,这一年,张伯驹75岁,胡蘋秋66岁。
吴小如先生跟我说过,张伯驹不肯相信胡蘋秋是男人的证据还有一个,“她”还给自己织过毛衣。由此可见,胡蘋秋是刻意隐瞒自己的男子身份的。但实际上,张伯驹信中所提的《北洋画报》,我也去查过,上面胡蘋秋的剧照扮相明显看得出来是男生。
况且,胡蘋秋属于名票,和四大名旦皆有往来,他曾经自著有《脂粉生涯录》,讲述自己“自17岁起至53岁止,37年间约演出三百数十余次……”。作为票友而言,确实很厉害了。他在京剧方面的造诣也更加让张伯驹着迷!
得知真相的张伯驹倒没有怒不可遏,這封信里,他表达的更多是释然:“我原以既不能负潘素,又不能负彼,纠缠于心,今则与潘素患难白首,以终余年,易箦之时,心安神定矣。”所以他表示“此后通信亦可,不通信亦可”。
实际上,在此之后两个人仍旧通信,他们的《秋碧词传奇》曾由苏州曲家王正来制曲, 而张伯驹对于《秋碧词传奇》的评价是:“三绝于今成鼎峙,《桃花扇》与《牡丹亭》。”
1982年,张伯驹去世,胡蘋秋作《金缕曲》为挽,柔肠百转:“相知廿载交如故。为痴情,欺方负疚,感君曲恕。昨日闻歌犹座上,欲得周郎顾误。盼宠赐、衮褒一语。屡负海棠津门约,悟人生万事归缘数。琴可碎,泪如雨。”
(摘自腾讯网 ), 百拇医药(李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