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袋笔记
古人云,不动笔不读书。胡适先生读书,只用红白蓝三色纸条做书签,读过之后分别夹在书页里,需要的时候一翻就能找到。
有朋友告诉我,他读书的时候,所记的卡片分成两类,一类是摘抄,一类是心得,分别装在两个大口袋里,满了换另一个。读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就把装心得的口袋拿出来,一张张翻开。翻到一张,心有所动,他就在这张的基础上写篇文章,這个时候就需要用另外一口袋摘抄笔记了。
还有人不做笔记,也不写卡片,只在读过的书上做批注,有眉批,有页末批,也有侧批,反正就是在书上乱写字。当然,这样的批注也算读书笔记,但这种做法只适用于读自己的书。如果是读借来的书,无论公家的还是私人的,这样做都没道理。
我还真见过在我借给他的书上批注的好汉,但有这么一次,下次肯定不借书给他了。至于在图书馆的书上批注的英雄则更多一点,只是这样的批注往往没有水平,多数属于没事发泄的胡说八道,除了给后来人添堵,没有更多的价值,近似于景点上的各种“到此一游”。
(摘自《跟着张鸣上大学》九州出版社 ), http://www.100md.com
有朋友告诉我,他读书的时候,所记的卡片分成两类,一类是摘抄,一类是心得,分别装在两个大口袋里,满了换另一个。读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就把装心得的口袋拿出来,一张张翻开。翻到一张,心有所动,他就在这张的基础上写篇文章,這个时候就需要用另外一口袋摘抄笔记了。
还有人不做笔记,也不写卡片,只在读过的书上做批注,有眉批,有页末批,也有侧批,反正就是在书上乱写字。当然,这样的批注也算读书笔记,但这种做法只适用于读自己的书。如果是读借来的书,无论公家的还是私人的,这样做都没道理。
我还真见过在我借给他的书上批注的好汉,但有这么一次,下次肯定不借书给他了。至于在图书馆的书上批注的英雄则更多一点,只是这样的批注往往没有水平,多数属于没事发泄的胡说八道,除了给后来人添堵,没有更多的价值,近似于景点上的各种“到此一游”。
(摘自《跟着张鸣上大学》九州出版社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