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中药学类专业课程改革探析(2)
目前,尽管部分举办中药学类专业的高等学校根据中药学类专业布局和区域中医药事业及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对中药学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但总体上中药学类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互间界定仍然不够清晰,专业特点表达不够明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相互间区分度不强,与《标准》对中药学类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与中药大健康产业链的各环节对人才的需求契合度有待提高。1.2 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之间的差距
课程设置约定了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同时也明确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是培养目标的实现基础和功能表达。目前中药学类专业存在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脱节现象,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应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要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方式不明确;课程结构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不能充分体现中药学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及多学科的交叉渗透,没有达到中药人才基础素质要求与专业素质要求的统一;课程内容庞杂,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系统性、科学性以及课程功能的有效作用仍然没能达到应有的合理结构[2],偏重于基础化学、现代生物医药学和药学,忽视了中医药思维的培养以及中医药理论及中药传统技能的传承;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师缺乏对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实际状况的了解,所授内容与科研、生产实际存在一定差距。最终中药学类各专业课程门数越来越多,课程结构松散,出现了“中医药思维不足、现代科学思维不够、中医药传承乏力”的现实问题,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工作岗位契合度较低,到岗不能立刻上岗。
2 中药学类专业课程改革的实施途径
随着中药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中医药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对高水平中药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50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