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身体观之四象限说(2)
1.1 天人合一性《内经》的生命观深受道家思想影响。《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先天地而存,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4]。从道到太极,太极到阴阳、到阴阳交感和合、再到化生万物,即“一”“二”“三”“万物”。《周易》也认为天地万物皆由阴阳构成,在一阴一阳的摩荡中演化万物。《内经》的生命观与此类似,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素问·宝命全形论篇》:“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等,与《道德经》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天地万物皆由“道”而来的基础上,道家更进一步提出万事万物同源异构。故《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也认为“通天下一气耳”[5]《内经》中的“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也由此而来。“天人合一”认为人身是小宇宙,天地是大人身,二者虽结构不同,但同频共振,共同遵循着阴阳之道,宇宙之理即是人之理,观察天地万物即是观察人体自身,宇宙万物与人体具有一体性。因而《内经》既通过对外在可见的宇宙天地的观察,来探讨人体这个内在不可见的小宇宙,也通过对人体小宇宙的体悟来探索天地大宇宙之奥秘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0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