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 202008
编号:13821892
基于信息可视化数据挖掘隋唐至明清时期针灸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选穴规律研究(3)
http://www.100md.com 2020年8月1日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8
     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中风位居国内造成残疾疾病的首位,其最常见的症状为半身不遂[15]。中医学认为中风后半身不遂其病因病机为风火痰瘀郁滞脑络清窍,与肾、肝、脾诸脏相关,为本虚标实之症,以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16]。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认为本病病机为“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诸家主病诗》认为本病病因为“虚固为中风根也”。目前,较多的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证实针灸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存在较显著的效果,但现阶段对针灸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的相关研究多围绕临床观察及探究针刺原理方面,对诸多珍贵的古代典籍研究较少[17]。本研究对隋唐至明清时期文献进行研究,采取信息可视化数据挖掘技术,对相关文献中针灸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的选穴规律及穴位配伍意义进行数据挖掘,以期为临床运用针灸治疗本病提供指导及借鉴。

    在本研究的信息图表中显示,隋唐至明清时期文献针灸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针灸使用频数较多的穴位有曲池、足三里、昆仑、太溪、百会、阳陵泉、合谷、悬钟、环跳、委中。曲池具有调气和营、活血通络之效,为表里双清之要穴,既可通畅经络之气,调和气血,又能利关节、止痹痛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44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