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疗效评价
【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比较2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7.5%和92.5%,对照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为50%和8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比较理想,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74.6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1)05(c)-0122-01
溃疡性结肠炎是原因未明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结肠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本病缺乏针对性特效药物,采用单一中药或西药治疗,疗效都比较差。笔者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诊断标准参照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1]。80例UC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24例,女16例; 年龄21~75岁,平均38.5岁;病程15d16年;入院时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血性黏液便(29例)、腹痛(38例)、里急后重(26例)、腹泻(35例)、发热(33例)、血便(28例),入院后均经结肠镜检查,充血水肿18例,溃疡14例,糜烂出血7例,铅管样狭窄1例。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 年龄20~78岁,平均39.5岁;病程10d15年;入院时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血性黏液便(26例)、腹痛(35例)、里急后重(24例)、腹泻(36例)、发热(30例)、血便(29例),入院后均经结肠镜检查,充血水肿20例,溃疡12例,糜烂出血8例。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百拇医药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中药煎剂,药用:地榆20g、白头翁20g、党参15g、黄连15g、黄芪15g、白及15g、白术15g、五味子15g、三七10g。上药用文火浓煎成100mL药汁备用,柳氮磺氨吡啶(SASP)研成粉末0.5g加中药汤剂中。每晚睡前行保留灌肠:灌肠前将药液温热约38~40℃。每晚睡前排空大便,取头低臀高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0cm,将18号导尿管润滑并轻轻插入肛管插至适当深度,直肠病变者灌肠成功后左侧卧位休息。乙状结肠或以上者灌肠成功后灌肠成功后,改为膝胸卧位15min,使药液到达整个结肠,然后左侧卧位休息,尽量使药液保留8h以上。若很快排出,半小时后再重灌l次。每晚l次,连用4周(1个疗程),共用2个疗程。对照组:予庆大霉素8万U,甲硝唑0.5g,白芨粉10g,普鲁卡因30mg,氢化考的松100mg,加生理盐水150mL保留灌肠。
1.3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便常规正常,纤维结肠镜检查所见为溃疡面消失,黏膜正常呈桔红色。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血象及便检正常,结肠镜检查表现溃疡面缩小,黏膜轻度充血。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减轻,便检仍有白细胞及红细胞,结肠镜检查溃疡面及黏膜充血、水肿与治疗前同。
, http://www.100md.com
2结果
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40例中治愈31例,好转6例,无效3例,治愈率为77.5%,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40例中治愈20例,好转14例,无效6例,治愈率为50%,总有效率为85%。2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性疾病,多反复发作。腹痛、腹泻,病情逐渐增重,半年后腹泻脓血便,伴有恶心、纳差。此病多数病程缓慢,少数人呈急发型。临床表现与病程长短、病变范围、病情早晚及有无并发症有关。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医学国际组织委员会,将本病定名为特发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2]。本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主要以直肠和结肠的浅表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为主的消化道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侵及到其他部分或全部结肠;病变严重者中,少数可出现10cm以内的“反流性回肠炎”,以侵犯黏膜及黏膜下层为多见,很少累及肌层部位[3]。祖国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泄泻、肠风、脏毒等范畴,多因外感寒、湿、暑、热之邪有关,而与湿邪关系最大,湿邪往往与其它三邪合并致病,纠其病机,针对本病病变部位,在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特点,临床上采取清热解毒,凉血止泻的中药汤剂加上较理想的柳氮磺胺吡啶保留灌肠,使药液直接通过肠壁吸收发挥药效[4]。方中党参、白术、黄连白及、地榆、白头翁、三七、以上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涩肠止泻,止血生肌之功效。本组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治愈率达77.5%,总有效率达92.5%,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因此,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肯定,简便易行,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和治疗标准[J].中华消化杂志,1993,13(6):35.
[2]杨冬华.消化系疾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4.
[3]冯丽娟,段艳萍,王云,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药保留灌肠方法的改进[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4):20~21.
[4]黄小英,刘端用,赵海梅.黄芪多糖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0(4):75~77.
【收稿日期】 2010-12-28, 百拇医药(陈力)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74.6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1)05(c)-0122-01
溃疡性结肠炎是原因未明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结肠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本病缺乏针对性特效药物,采用单一中药或西药治疗,疗效都比较差。笔者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诊断标准参照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1]。80例UC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24例,女16例; 年龄21~75岁,平均38.5岁;病程15d16年;入院时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血性黏液便(29例)、腹痛(38例)、里急后重(26例)、腹泻(35例)、发热(33例)、血便(28例),入院后均经结肠镜检查,充血水肿18例,溃疡14例,糜烂出血7例,铅管样狭窄1例。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 年龄20~78岁,平均39.5岁;病程10d15年;入院时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血性黏液便(26例)、腹痛(35例)、里急后重(24例)、腹泻(36例)、发热(30例)、血便(29例),入院后均经结肠镜检查,充血水肿20例,溃疡12例,糜烂出血8例。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百拇医药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中药煎剂,药用:地榆20g、白头翁20g、党参15g、黄连15g、黄芪15g、白及15g、白术15g、五味子15g、三七10g。上药用文火浓煎成100mL药汁备用,柳氮磺氨吡啶(SASP)研成粉末0.5g加中药汤剂中。每晚睡前行保留灌肠:灌肠前将药液温热约38~40℃。每晚睡前排空大便,取头低臀高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0cm,将18号导尿管润滑并轻轻插入肛管插至适当深度,直肠病变者灌肠成功后左侧卧位休息。乙状结肠或以上者灌肠成功后灌肠成功后,改为膝胸卧位15min,使药液到达整个结肠,然后左侧卧位休息,尽量使药液保留8h以上。若很快排出,半小时后再重灌l次。每晚l次,连用4周(1个疗程),共用2个疗程。对照组:予庆大霉素8万U,甲硝唑0.5g,白芨粉10g,普鲁卡因30mg,氢化考的松100mg,加生理盐水150mL保留灌肠。
1.3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便常规正常,纤维结肠镜检查所见为溃疡面消失,黏膜正常呈桔红色。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血象及便检正常,结肠镜检查表现溃疡面缩小,黏膜轻度充血。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减轻,便检仍有白细胞及红细胞,结肠镜检查溃疡面及黏膜充血、水肿与治疗前同。
, http://www.100md.com
2结果
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40例中治愈31例,好转6例,无效3例,治愈率为77.5%,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40例中治愈20例,好转14例,无效6例,治愈率为50%,总有效率为85%。2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性疾病,多反复发作。腹痛、腹泻,病情逐渐增重,半年后腹泻脓血便,伴有恶心、纳差。此病多数病程缓慢,少数人呈急发型。临床表现与病程长短、病变范围、病情早晚及有无并发症有关。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医学国际组织委员会,将本病定名为特发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2]。本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主要以直肠和结肠的浅表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为主的消化道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侵及到其他部分或全部结肠;病变严重者中,少数可出现10cm以内的“反流性回肠炎”,以侵犯黏膜及黏膜下层为多见,很少累及肌层部位[3]。祖国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泄泻、肠风、脏毒等范畴,多因外感寒、湿、暑、热之邪有关,而与湿邪关系最大,湿邪往往与其它三邪合并致病,纠其病机,针对本病病变部位,在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特点,临床上采取清热解毒,凉血止泻的中药汤剂加上较理想的柳氮磺胺吡啶保留灌肠,使药液直接通过肠壁吸收发挥药效[4]。方中党参、白术、黄连白及、地榆、白头翁、三七、以上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涩肠止泻,止血生肌之功效。本组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治愈率达77.5%,总有效率达92.5%,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因此,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肯定,简便易行,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和治疗标准[J].中华消化杂志,1993,13(6):35.
[2]杨冬华.消化系疾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4.
[3]冯丽娟,段艳萍,王云,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药保留灌肠方法的改进[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4):20~21.
[4]黄小英,刘端用,赵海梅.黄芪多糖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0(4):75~77.
【收稿日期】 2010-12-28, 百拇医药(陈力)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肠道疾病 > 结肠病 > 结肠炎 > 溃疡性结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