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疗》 > 201226
编号:13745646
卫生监督执法应用心理学原理的探讨(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9月15日 《中外医疗》 201226
     法律知识的更新、工作节奏的加快、市民维权意识的提高、收集证据的难度加大、患者对医疗机构要求提高、社会对行政执法者的期望值提高等,诸多因素从客观上对执法者形成了“不进则退”的压力和主观上“期望自我提升形成”的压力。卫生监督行政执法业务范畴涉及广泛,这更要求行政执法者不仅能够全方位、多层次熟练掌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并且还需要熟悉行政许可程序和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知识及相关的卫生技术标准,甚至了解法律的盲点、空白,在执法中注意的事项。执法人员都有追求事业成功、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希望案件成功结案,当事人对处理结果能心服口服,因此执法人员的工作不仅仅是合格和胜任,更重要的是为民和优秀。执法人员应经常地对处理完的案件加以分析、归纳,并做好事前的执法宣传和事后的执法回访,真正做到愉快执法和人性化执法。

    在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执法人员都希望有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在社会诚信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还需有自我防御、自我调适的心理。在和“三教九流”的当事人打交道过程中,当受到一些来自于当事人的偏激言语影响时,执法人员也会出现消极和压抑情绪,当事人可以将满腹的怨气迁怒于执法人员,而执法人员则不能把自己的不良情绪投射至当事人,因此执法人员应具有比一般人更强的心理防御机制。尤其在心理应激时,心理上习惯性地或无意识地修正个体与现实的关系,建立起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表现为压抑、利他、升华等)。这就需要执法人员学习和掌握一些心理学理论,经常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更好地认识自我,正确面对压力和挫折、克服消极情绪、保持乐观的状态,更好地适应执法环境的需要。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休假、体检、心理测量(知道自己的人格特质)、文体活动等为执法者的身心健康创造有利条件。

    在基层执法中,卫生行政执法人员应注意两种不良心理影响。①避免侥幸心理。认为执法多年,管理相对人不敢与行政机关较真,明知道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也不纠正。②避免定势心理[2]。新的法规规定陆续出台和修订,法律知识的更新,还认为自己是执法熟手,继续用旧的规定,导致管理相对人上访和行政诉讼。

    心理学原理可以帮助执法人员更合情合理地看待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不断地调整执法人员看问题的角度。只要执法人员本着 “执法为民”的原则,运用心理学原理对案件进行心理学分析和灵活运用心理学方法,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效益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办公厅. 卫生监督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S].2006-12-20.

    [2] 德.赛韦特L.压力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收稿日期:2012-04-22), http://www.100md.com(郭玉芹 吴炫桢)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