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疗》 > 201228
编号:13744567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比较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5日 《中外医疗》 201228
     [摘要] 目的 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CT、MRI的影像对比观察,探讨不同性质斑块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特征以及斑块的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 方法 对30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CT、MRI检测颈动脉,分析斑块大小、形态、特点,评估其稳定性,经统计学分析,探讨斑块不同分型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30例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共检出不同类型粥样硬化斑块22例共57处,对照组中有4例发生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按常规B超斑块分型,对脑梗死发生诊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共检出25处钙化性斑块,对照组中见4处点条状钙化;MRI共检查斑块23例53处,斑块以IV~V型为主,斑块表面形态特征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创伤性影像检查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对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能做出准确的评估,为早期发现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供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MRI;C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脑梗死
, http://www.100md.com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2)10(a)-0167-02

    脑卒中是导致中老年人永久性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的首要因素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子[1]。现对2010年6月以来的30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检查分析,探讨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并探讨斑块的稳定性与脑梗死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60例患者,其中研究组(30例):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均符合第4界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排除心源性脑栓塞、肿瘤性脑卒中及外伤、造血系统疾病等; 对照组(30例):健康体检者,临床病史及体格检查无异常,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52岁,均行颈血管超声、CT、MRI影像学检查。
, 百拇医药
    1.2 扫描方法

    超声检查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12 MHz,患者取仰卧位,颈后垫一软枕,并后仰并偏向对侧,以将受检侧颈部充分暴露,将探头依次置于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及颈外动脉(ECA)处分别进行检查,测量内径内膜-中膜厚度(IMT)、观察管壁回声、斑块大小、部位、数目及类型。

    CT检查方法:采用螺旋CT,患者仰卧,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水平到颅顶,扫描条件:电压120 kV,电流130 mA,层厚1 mm,层距1 mm,行轴位平扫及CTA,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经右肘静脉注射100 mL,速度3.0 mL/s,扫描并行相关后重建处理。

    MRI检查方法:采用GE MRI,行平扫及增强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水平至大脑Willis环,层厚/层距:3 mm/0.3 mm,运用TIWI、FSE-T2 FS、DIR、增强FSE-T2 FS及3D TOF MRA序列扫描。
, http://www.100md.com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行χ2 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颈动脉硬化斑块彩色多普勒超声

    30例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共检出不同类型粥样硬化斑块22例共57处,其中软斑24处(占42%),硬斑17处(占30%),扁平斑12处(占21%);混合性斑块4处(占7%),7例为单纯内膜增厚 IMT》1.2 mm,声像图表现为动脉内膜稍增厚,不光滑,轻度局限性隆起,增厚的内膜回声偏低或中等偏强。检出的斑块以引起管腔轻中度狭窄为主,约占53%,重度狭窄14例。脑梗死组发现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22例,发生率为73.3%,对照组30例中有4例(13.0%)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组IMT(1.12±0.29)mm,对照组IMT(0.76±0.16)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以软斑为主,且表面多呈不规则型,其对脑梗死发病率高于其它。
, 百拇医药
    2.2 颈动脉斑块CT检查结果

    在梗死组中,颈动脉CT扫描共发现25处钙化斑块,其中8处为块状钙化影,钙化面积大于斑块的50%,其他17处为点状钙化,5例紧贴血管壁,12例可见钙化灶下软组织密度影,同侧大脑半球可见大小不等脑梗死灶。对照组中,共发现4处点条状钙化。

    2.3 颈动脉斑块MRI成像

    30例患者共检出20例53处粥样硬化斑块,于T1WI上为等/略低信号,T2WI上为高或高低混杂信号,在DIR上呈等低信号,T2压脂上呈现明显高信号影;在3D TOF MRA上,表现为厚纤维帽信号特征的斑块13处,薄纤维帽特征共计19处,表现为纤维帽不完整的21处,另依CAI JM对斑块的分型,共检出53处斑块中,I~II型4处,III型斑块8处,IV~V型23处,VI型9处,VII型9处;引起管腔轻度狭窄19处,中度狭窄23处,重度狭窄8处,完全狭窄3处,其中IV~V型以中重度狭窄为主。30例对照组中,共检出7处斑块,其中I~II型5处,VII型2处,以轻度狭窄为主。脑梗死组中颈动脉斑块以IV~V型为主,表面不光整的斑块脑梗死发生率高,斑块表面形态特征与脑梗死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内中膜厚度(IMT)被认为是当代动脉粥样硬化较为可靠的指标,按其回声特点分为扁平斑、软斑、硬斑和混合性斑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不规则,局限或弥漫分布。超声可以提供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厚度、特征和位置的信息。软斑块为弱回声或等回声,而纤维化和钙化斑块为强回声称硬斑块。钙化的斑块后边有声影,出血斑块呈不均匀回声,斑块表面不规则提示溃疡形成。B超其突出特点是即可显示血管结构,如管腔大小、管壁厚度和斑块形态,又能提供血液动力学信息。该研究显示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3.3%,对照组为(13.0%)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报道相一致[2]。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以软斑为主,且表面多呈不规则型,其对脑梗死发病率高于其它。, http://www.100md.com(陈奕鹏 宋国亮 刘立群 彭述文 赖党强)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