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检查颈动脉内粥样斑块形成的临床价值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颈动脉内粥样斑块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以该院收治的68例冠心病及脑梗塞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与体检者的超声检查资料,全部患者均于本院接受CT或MRI检查及治疗,健康体检者超声检出斑块阳性的均接受CT或MRI检测,以CT或MRI诊断结果或治疗、临床验证结果为确诊结果,将超声诊断资料与确诊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疾病组颈动脉内斑块形成诊断准确率为84.62%,超声诊断与确诊结果间具有正相关性,0
[关键词]超声;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6(b)—0180-02
, 百拇医药
颈动脉内粥样斑块形成是脑的高危因素[1],同时也是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无症状的颈动脉内粥样斑块形成的早期检出成为了可能。早期超声诊断可为冠心病、脑梗塞的防治提高科学用药依据,有效的降低了疾病危险系数。为探讨超声检查颈动脉内粥样斑块形成的临床价值,该院回顾了2010年1月—2011年1月期间的118份颈动脉超声检查资料,并与确诊结果进行了详细比对,现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该院收治的68例冠心病与脑梗塞患者作为疾病组,以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50例受检者作为健康组。疾病组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为48—83岁,平均(67.53±8.24)岁;冠心病43例,脑梗塞25例。健康组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为48—83岁,平均(65.35±7.96)岁。
1.2方法
, 百拇医药
1.2.1超声方法使用ALOKA~5及ALOKA3500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设置为5—10MHz。检查时患者与健康受检者均取平卧位,于肩颈处垫枕将头向后仰并偏向检查对侧,将颈部充分暴露,从下向上顺序扫查颈总动脉、颈分叉部位、颈内与颈外动脉,测量后壁内膜的中层厚度,分析回声特点,观察颈动脉内是否有斑块,如有斑块观察斑块的形状、位置、大小并确定表层是否有溃疡面,掌握斑块生长方向是属于向心性还是偏心性,依据斑块内部的回声强弱程度将斑块划分为软斑、硬斑、易损斑块或扁平斑块。
1.2.2超声诊断标准以易损斑块、软斑及扁平斑为不稳定斑块。以颈动脉内膜中膜的复合体厚度(IMT)<1.0mm作为颈动脉超声诊断阴性判定标准:以IMT≥1.0mm为颈动脉超声诊断阳性判定标准;以IMT>1.0mm但≤1.2mm为内中膜增厚,以IMT大于等于1.3mm为斑块形成。
1.2.3确诊方法疾病组全部患者均于超声检查后在本院接受CT或MRI检查,并在本院接受后续治疗;健康组超声检查为阳性者均于本院接受CT或MRI检查。有必要者在本院接受进一步治疗;两组均以CT或MRI诊断结果结合临床治疗结果作为确诊结果。
, http://www.100md.com
1.3统计方法
将超声检查结果与确诊结果进行对比。采取直线相关与回归检验,以0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使用统计学专用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计算。
2结果
2.1超声诊断准确率
疾病组颈动脉内斑块形成诊断准确率为84.62%,超声诊断与确诊结果间具有正相关性,0
2.2超声诊断结果
疾病组粥样斑块形成超声诊断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 百拇医药
2.3超声诊断图
图A、B为疾病组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图c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超声声像图。
3讨论
颈动脉内粥样斑块形成属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多发疾病。颈动脉的解剖位置相对表浅,超声检查时的干扰较小,目前超声检查已经成为颈动脉检查中的一项必要手段。粥样斑块形成时在诱因作用下,使经动脉管壁的应力升高,导致斑块发生破裂,胶原泄露,激活了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最终引致脑梗塞的发生。颈动脉内斑块形成与冠脉硬化所导致的冠脉病变之间具有确切关系,因此临床中认为颈动脉斑块形成可以作为冠心病预测的重要因素。冠心病动脉的粥样硬化诊断金标准为冠脉造影网,但由于冠脉造影为有创检查且费用较高,限制了临床应用。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颈动脉内粥样斑块的测量能够成为比较准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替代检测方法,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一项独立因素。
超声检查对于颈动脉内粥样斑块形成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检查诊断结果与确诊结果间具有正相关性,诊断准确率令人满意。在健康组的检查中能够检出无症状斑块形成,这一点对于脑梗塞与冠心病的预防及早期治疗均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超声检查为无创检查手段,诊断结果可靠,操作简便,易于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因此超声检查对于颈动脉内粥样斑块形成的临床诊断及脑梗塞、冠心病的预测诊断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百拇医药(张旭)
[关键词]超声;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6(b)—0180-02
, 百拇医药
颈动脉内粥样斑块形成是脑的高危因素[1],同时也是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无症状的颈动脉内粥样斑块形成的早期检出成为了可能。早期超声诊断可为冠心病、脑梗塞的防治提高科学用药依据,有效的降低了疾病危险系数。为探讨超声检查颈动脉内粥样斑块形成的临床价值,该院回顾了2010年1月—2011年1月期间的118份颈动脉超声检查资料,并与确诊结果进行了详细比对,现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该院收治的68例冠心病与脑梗塞患者作为疾病组,以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的50例受检者作为健康组。疾病组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为48—83岁,平均(67.53±8.24)岁;冠心病43例,脑梗塞25例。健康组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为48—83岁,平均(65.35±7.96)岁。
1.2方法
, 百拇医药
1.2.1超声方法使用ALOKA~5及ALOKA3500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设置为5—10MHz。检查时患者与健康受检者均取平卧位,于肩颈处垫枕将头向后仰并偏向检查对侧,将颈部充分暴露,从下向上顺序扫查颈总动脉、颈分叉部位、颈内与颈外动脉,测量后壁内膜的中层厚度,分析回声特点,观察颈动脉内是否有斑块,如有斑块观察斑块的形状、位置、大小并确定表层是否有溃疡面,掌握斑块生长方向是属于向心性还是偏心性,依据斑块内部的回声强弱程度将斑块划分为软斑、硬斑、易损斑块或扁平斑块。
1.2.2超声诊断标准以易损斑块、软斑及扁平斑为不稳定斑块。以颈动脉内膜中膜的复合体厚度(IMT)<1.0mm作为颈动脉超声诊断阴性判定标准:以IMT≥1.0mm为颈动脉超声诊断阳性判定标准;以IMT>1.0mm但≤1.2mm为内中膜增厚,以IMT大于等于1.3mm为斑块形成。
1.2.3确诊方法疾病组全部患者均于超声检查后在本院接受CT或MRI检查,并在本院接受后续治疗;健康组超声检查为阳性者均于本院接受CT或MRI检查。有必要者在本院接受进一步治疗;两组均以CT或MRI诊断结果结合临床治疗结果作为确诊结果。
, http://www.100md.com
1.3统计方法
将超声检查结果与确诊结果进行对比。采取直线相关与回归检验,以0
2结果
2.1超声诊断准确率
疾病组颈动脉内斑块形成诊断准确率为84.62%,超声诊断与确诊结果间具有正相关性,0
2.2超声诊断结果
疾病组粥样斑块形成超声诊断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 百拇医药
2.3超声诊断图
图A、B为疾病组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图c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超声声像图。
3讨论
颈动脉内粥样斑块形成属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多发疾病。颈动脉的解剖位置相对表浅,超声检查时的干扰较小,目前超声检查已经成为颈动脉检查中的一项必要手段。粥样斑块形成时在诱因作用下,使经动脉管壁的应力升高,导致斑块发生破裂,胶原泄露,激活了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最终引致脑梗塞的发生。颈动脉内斑块形成与冠脉硬化所导致的冠脉病变之间具有确切关系,因此临床中认为颈动脉斑块形成可以作为冠心病预测的重要因素。冠心病动脉的粥样硬化诊断金标准为冠脉造影网,但由于冠脉造影为有创检查且费用较高,限制了临床应用。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颈动脉内粥样斑块的测量能够成为比较准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替代检测方法,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一项独立因素。
超声检查对于颈动脉内粥样斑块形成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检查诊断结果与确诊结果间具有正相关性,诊断准确率令人满意。在健康组的检查中能够检出无症状斑块形成,这一点对于脑梗塞与冠心病的预防及早期治疗均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超声检查为无创检查手段,诊断结果可靠,操作简便,易于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因此超声检查对于颈动脉内粥样斑块形成的临床诊断及脑梗塞、冠心病的预测诊断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百拇医药(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