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疗》 > 201425
编号:13663011
CT引导经皮穿刺纵膈置管的临床应用(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9月5日 《中外医疗》 201425
     [摘要] 目的 探讨螺旋CT引导经皮穿刺纵膈置管的临床应用。 方法 研究分析在该院治疗的纵膈淋巴瘘、纵膈大血管间隙脓肿、食道胃吻合口纵膈瘘、食道破裂纵膈脓肿、食道术后经皮纵膈胃造瘘与心包积液(积血)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9例运用CT引导经皮穿刺纵膈置管,对照组29例运用B超引导经皮穿刺纵膈置管引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29例患者均1次性置管成功(成功率为100%),随访2周至6个月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对照组29例患者成功率为89.66%,术中2人有出血现象,1人发生气胸。 结论 CT引导经皮穿刺纵膈置管治疗纵膈淋巴瘘、纵膈大血管间隙脓肿、食道胃吻合口纵膈瘘、食道破裂纵膈脓肿、食道术后经皮纵膈胃造瘘与心包积液(积血)定位准确、安全有效,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CT引导;穿刺;纵膈置管

    [中图分类号] R5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a)-0072-02
, 百拇医药
    经皮穿刺纵膈置管是目前临床中治疗胸部积液、积脓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在国内临床中多通过B超引导穿刺置管,但其并发症较多,成功率不高。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医学影像学以及设备也得到了不断的更新与发展,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目前CT引导穿刺活检技术已较为成熟且应用广泛,借助CT成像较清晰和三维成像等特点,使定位的准确性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11,12],现报道如下。

    纵膈的某些病变如纵膈淋巴瘘、纵膈大血管间隙脓肿、食道胃吻合口纵膈瘘、食道破裂纵膈脓肿、食道术后经皮纵膈胃造瘘与心包积液(积血)等能够损害大血管、压迫心脏、气道等,甚至导致大出血、败血症、脓毒血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此类患者身体状况差,无法耐受手术,因此影像引导下微创治疗成为首选。国内外文献中有关B超或CT引导下置管心包积液引流的报道较多,但对于CT引导置管治疗纵膈以上的其他疾病,尚未见国内文献中报道。现分析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该院治疗的纵膈淋巴瘘、纵膈大血管间隙脓肿、食道胃吻合口纵膈瘘、食道破裂纵膈脓肿、食道术后经皮纵膈胃造瘘与心包积液(积血)患者58例,探讨CT引导经皮下穿刺纵膈置管的临床应用,报道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治疗的纵膈淋巴瘘、纵膈大血管间隙脓肿、食道胃吻合口纵膈瘘、食道破裂纵膈脓肿、食道术后经皮纵膈胃造瘘与心包积液(积血)患者58例,其中男35例,女23例;年龄24~75岁,平均(52.56±7.81)岁;纵膈淋巴瘘者12例,纵膈大血管间隙脓肿9例,食道胃吻合口纵膈瘘18例,食道破裂纵膈脓肿8例,食道术后经皮纵膈胃造瘘6例与心包积液(积血)5例;体温37.1~38.6 ℃,平均(38.1±0.2)℃。所有患者均无凝血功能障碍;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无严重肝、肾功能衰竭。术前对患者行胸片、CT扫描明确诊断、消化道泛影葡胺造影。患者身体状况差,已确认无法进行内镜下或急诊手术治疗。

    1.2 仪器和材料使用

    Siemens 64排CT扫描机,用自制栅栏条进行体表定位,一次性穿刺包,NPAS穿刺套装,8.5F超滑外引流管。2%利多卡因,76%泛影葡胺,生理盐水。
, http://www.100md.com
    1.3 方法

    观察组根据CT片,对纵膈病变特点进行分析,选择适宜穿刺路径。注意避开肺组织,若无法回避,应人工制造少量气胸加以辅助,经皮经胸纵膈置管,如食道胃吻合口纵膈瘘、食道破裂纵膈脓肿、食道术后经皮纵膈胃造瘘术前需口服50~100 mL 38%泛影葡胺再行扫描、定位。皮肤穿刺点经CT轴扫描定位,之后常规消毒铺巾,在穿刺点用10 mL 2%利多卡因进行局麻。运用Seldinger技术,先用22GChiba针进针,达病灶后在置入0.018英寸导丝,经CT扫描确认导丝到达病灶内,再将8.5F超滑外引流管缓慢推送。要求术后重复CT扫描确认侧孔(MARK为标记)全部位于病灶内。用针筒吸出脓液和坏死液,将部分脓液送检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要求脓液应尽量抽完,至不能抽出停止,之后用甲硝唑进行冲洗,冲洗液清亮之后,固定引流管,并接无菌引流袋,注意记录引流量。

    对照组患者经超声确定病变位置、范围,确定进针方向及深度。确定穿刺点后,常规消毒铺巾,在穿刺点用10 mL 2%里多卡因局麻,在超声见检查下用22GChiba针进针,到达病灶后置入0.018英寸导丝,用针筒将脓液和坏死液尽量抽完,将部分脓液送检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然后用甲硝唑冲洗,至冲洗液清亮,将引流管固定,并接无菌引流袋,注意记录引流量。
, 百拇医药
    1.4 术后处理术后

    6 h每2 h 1次常规测量呼吸、脉搏、血压,并严密观察患者胸部体征,以防气胸及胸内出血等并发症出现,如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对症处理。对引流袋中引流液性状及量定期观察测量,必要时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若引流不畅,需用生理盐水进行低压冲洗,必要时做CT复查并调整引流管的位置。用生理盐水加抗生素冲洗1~2次/d。术后拔管标准为:脓肿引发的全身及局部症状消失,血象、体温均降至正常,观察引流液清亮或者引流量连续3 d不超过5 mL,经CT或B超复查发现脓腔均闭合消失。

    1.5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成功率为100%,术中2例患者因情绪紧张而出现呼吸困难,1例患者出现胸膜刺激征,经处理后均置管成功,为发生严重并发症。对患者随访2周~6个月,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成功率为89.66%(26/29),出血占6.90%(2/29),气胸3.45%(1/29)。
, 百拇医药
    3 讨论

    已有文献表明,经B超引导经皮穿刺胸腔置管治疗胸腔、心包积液或积脓者较多,但对病灶位置较深、与周围血管及脏器关系密切的纵膈病变,如纵膈淋巴瘘、纵膈大血管间隙脓肿、食道胃吻合口纵膈瘘、食道破裂纵膈脓肿等经B超引导容易出现定位不准及个人经验的影响,使穿刺的准确度大大降低[4,5]。而CT具有成像清晰并能够进行三维重建等特点,因此运用此法穿刺使准确度有了较大提高,使操作的安全性得到了提高[13,14]。在CT引导下性皮下穿刺纵膈置管引流相较于传统引流术具有定位为准确、失血量少、组织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点[2,7]。经CT引导经皮穿刺纵膈置管引流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发达国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以代替了手术引流。经CT引导经皮穿刺纵膈置管引流的效果往往受到脓液性状的影响,若脓液中含有半固体坏死组织,则可能导致引流不彻底,此时可通过反复冲洗加以弥补或经X线引导置换为管腔较粗的引流管[15,16]。在该次研究中常规应用8.5F超滑外引流管,疗效显著,若效果不佳即可替换成16F外引流管。该次研究结果:观察组29例患者,置管成功率100%,均为发生严重并发症。对患者随访2周~6个月,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8-9]。, http://www.100md.com(王增林 林招贤 周东升 马明平)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