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疗》 > 201434
编号:13656115
产后出血不同时段出血量的高危因素的临床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2月5日 《中外医疗》 201434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产后出血不同时段出血量的高危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该院确诊收治的280例产后出血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所有产妇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时以及产后30 min、30 min ~1 h、1~2 h、2~4 h、4~6 h、6~24 h等不同时段出血量,并作对比分析。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胎盘娩出时产妇出血量最多,产后30 min次之,与其他时段的出血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剩余时段产妇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产妇入院前的宫高和体重指数分别和胎盘娩出时出血量、胎盘娩出前出血量呈显著正比关系(P<0.05);而产妇入院前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孕期产前检查次数分别与胎盘娩出时出血量、产后30 min出血量呈显著反比关系(P<0.05)。此外,引发胎盘娩出前出血量显著升高的主要因素为异常妊娠史,引发胎盘娩出时出血量显著升高的危险因素是剖宫产或者胎盘娩出异常者,引发产后2 h出血量显著升高的危险因素为宫高超过40 cm、并发症羊水过多、巨大儿或者双胎。 结论 引起产妇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极多,主要包括流产或分娩史、产程异常、羊水过多、胎儿巨大、胎数以及相关妇科疾病等,医院及家属应给予产妇不同时段的健康指导和支持,避免产后出血的发生,减少各种高危因素对产妇造成的危害。
, http://www.100md.com
    [关键词] 产后出血;不同时段出血量;高危因素;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 R4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2(a)-0071-02

    产后出血是产妇在分娩期间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产后出血是导致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1]。产后不同时段出血量受到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积极的采取措施预防产后出血能够显著降低产妇死亡率[2-3]。在该次研究中选择该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280例产后出血产妇,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影响产后出血不同时段出血量的高危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确诊收治的280例产后出血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产妇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为(29.5±2.53)岁;孕周25~44周,平均孕周为(39.9±4.7)周。分娩方法如下:剖宫产95例,阴道分娩产妇185例。记录所有产妇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时以及产后30 min、30 min~1 h、1~2 h、2~4 h、4~6 h、6~24 h等不同时段出血量和产妇入院时相关检查、既往史及分娩情况。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①产后出血测量方法:胎儿娩出后2 h出血量超过400 mL或者胎儿娩出后24 h出血量超过500 mL被诊断为产后出血。剖宫产产妇应在手术过程中使用负压吸引器去除羊水量,术后用称重法收集出血量,并对其进行称重,称重完成后以毫升为单位进行换算;阴道分娩产妇在产后4 h内以2 h为单位采用容积法进行血量收集,测量方法与剖宫产产妇相同。②产后出血处理及预防:医护人员对产后出血的产妇采取及时的子宫按摩,按摩的手法为阴道按摩法或双手腹部按摩法,需要注意的是在按摩的时候力度需要把握得当,按摩时间需要控制在9~11 min之间。同时对产妇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健康指导,消除产妇内心的负面情绪,减少产后出现发生率。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P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所有产妇不同时段出血量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胎盘娩出时产妇出血量最多,产后30 min次之,与其他时段的出血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剩余时段产妇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所有产妇不同时段出血量对比[mL,(x±s)]

    注:与其他时段相比,*P<0.05,△P<0.05。

    2.2 所有产妇定量资料和部分时段出血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所有产妇入院前的宫高和体重指数分别和胎盘娩出时出血量、胎盘娩出前出血量呈显著正比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入院前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孕期产前检查次数分别与胎盘娩出时出血量、产后30 min出血量呈显著反比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百拇医药
    表2 所有产妇定量资料和部分时段出血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3 所有产妇定量资料和部分时段出血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引发胎盘娩出前出血量显著升高的主要因素为异常妊娠史,引发胎盘娩出时出血量显著升高的危险因素是剖宫产或者胎盘娩出异常者,引发产后2 h出血量显著升高的危险因素为宫高超过40 cm、并发症羊水过多、巨大儿或者双胎。

    3 讨论

    临床认为,产妇产后出血多发生在产后2 h内,胎儿娩出后2 h出血量超过400 mL或者胎儿娩出后24 h出血量超过500 mL即为产后出血[4-5]。在临床上宫缩乏力是患者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产妇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主要与以下几点相关:①生产时间过长;②患者在生产时体力透支过度;③胎儿体重质量过大或者胎数过多;④患者子宫发育不良;⑤流产后分娩史;⑥羊水过多;⑦子宫肌瘤等相关妇科疾病;⑧其他因素。产妇在生产时会因为没有提前做好必要的产前检查,并且在护理时没有进行凝血功能等方面的检查,也可能会导致产后出血[6-9]。
, http://www.100md.com
    该次研究显示,胎盘娩出时产妇出血量最多,产后30 min次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剩余时段产妇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具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在胎盘娩出前应及时做好预防措施,掌握好缩宫素应用的准确时间,以减少产后出血量,保护产妇及胎儿安全。该次研究还显示出产妇入院前的宫高和体重指数分别和胎盘娩出时出血量、胎盘娩出前出血量呈显著正比关系(P<0.05);产妇入院前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孕期产前检查次数分别与胎盘娩出时出血量、产后30 min出血量呈显著反比关系(P<0.05),可见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此外,引发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时以及产后不同时段出血量的主要高危因素还有:异常妊娠史(产后出血史、妊娠期糖尿病史、死胎死产史、异位妊娠史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史)、剖宫产或者胎盘娩出异常者、宫高超过40 cm、并发症羊水过多、巨大儿或者双胎等[10-12]。, http://www.100md.com(王安明)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