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职业与健康 > 信息
编号:13656174
产科医务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分析与防护(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2月5日 《中外医疗》 201434
     [摘要] 目的 探讨产科医务人员职业危险的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 通过对该院有8年以上工作经验的50例产科医务人员工作中所出现的各种危害因素的伤害及对该职业的自我防护措施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 50例产科医务人员中不同类型的受伤有未使用防护措施而出现不完整皮肤、粘膜受污染为27例,针刺受伤为10例,被具传染性血液或体液溅染黏膜为13例;所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意外事故为19例,因不按执行标准预防的规则进行而导致的有31例。 结论 医院应加强对产科医务人员职业危险因素的防护知识培训,并且产科医务人员应加强自身职业的学习,规范标准预防原则的操作,提高对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有效的减少职业各种危险因素,从而保障产科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 产科医务人员;职业危险因素;防护措施;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2(a)-0191-02
, 百拇医药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不断的发展、提高,医院各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诸多医疗设备、化学物质、高新技术等不断的更新优化,使其广泛的应用在临床上,医务人员往往暴露于职业危害中,尤其是产科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工作中被一些病原微生物污染了皮肤或有污染的针头等锐器刺破皮肤而导致感染[1],因此,职业的安全性与防护措施越来越受产科医护人员关注,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工作,已成为医学界一个较为热议的话题[2]。该文以该院有8年以上工作经验的50例产科医务人员作为探讨对象,分析其职业的几种相关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有8年以上工作经验的50例产科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分析其职业暴露的原因、方式以及暴露后采取的处理方式和结果。

    1.2 危险因素
, 百拇医药
    在产科中其医务人员经常频繁的使用刀、剪子或缝合针等锐器,尤其是在手术及阴道检查的过程中,在护理的工作中易被这些锐器所刺伤,导致皮肤损伤的可能增大,从而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尤其是针刺伤,医务人员主要是被已感染血液的针头传播而造成被感染;可能是医务平时不规范的操作习惯所致。如:徒手给使用后的针头套上针帽或徒手掰安瓿等。

    ①作为世界上几大传染病之一的艾滋病(HIVS),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免疫系统的疾病,目前该病的问题日益严峻,尚无特效药可以治愈。依据我国卫生部公布的数字来看,我国目前有84万多的艾滋病感染者,其中艾滋病患者占据8万人[3]。而且一些吸毒或卖淫的高危人群向广大人群快速传播,由农村向城市发展的趋势不断的上升,因此,这对该传染病防治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依据相关数据得知,一般的HIV感染者或相关疾病者的寿命均不会超过30岁。HIVS传播的途径主要是以感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受到感染所致,其对人类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

    ②肝病的感染,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乙型肝病及丙肝,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所致,其主要是对肝脏损害的一种全身性传染病[4];乙肝病程迁延从而会转变成慢性肝炎或肝硬化以及肝癌等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影响的传染病,其传播的途径是以感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感染,在职业暴露因其乙肝感染的病例也是高居不下,多以针刺及皮肤破损污染或其他外伤所致乙肝病毒感染,而医务人员经常与患者接触,受到其感染的可能要较一般人群高。丙肝多是以滥用注射药物、针刺、性接触、唾液或纹身等因素所引起,其传播途径则是通过应用血制品、输血等方式传播,也是一种对人类较为容易感染的疾病之一[5]。
, http://www.100md.com
    ③梅毒也是一种较为容易通过性传播的疾病之一,其是因梅毒螺旋体所造成。梅毒有隐性及显性两种梅毒分型,尤其是隐性梅毒,它可以潜伏长达十几年或几十年以上,含病毒浓度最高的是血液及体液,因产科医护人员与其患者接触较多,易受其感染。

    ④产科的工作环境相对较为封闭,因一些消毒剂或其他相关的药物均会对皮肤或呼吸道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其防御功能降低,从而受到病毒的侵害,加上产科医务人员因工作的因素,造成的心理压力,常常产生焦虑、睡眠不足或神经衰弱等情况,因这些因素往往使其在工作中更易受到危险因素的侵袭,而且医务人员可能对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认识不足,之后并无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使其发生感染的机会增加[6]。

    1.3 方法

    1.3.1 健全各项防护制度 对于各类锐器的损伤,应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如针头或缝合针的操作,应禁止徒手进行操作,若一旦出现损伤则及时进行感染伤口的相关处理,依据损伤的程度给药,并建立起被锐器伤后的人员进行感染疾病的跟踪监测制度,防止被感染的机会出现,也可每年或适当时候进行一次体检,使产科医务人员养成一个良好的预防疾病的习惯,并时刻牢记自我防范,按照规范的操作进行,这样可有效减少因各类锐器的损伤而感染。
, http://www.100md.com
    1.3.2 预防的原则 所有医务人员应树立预防的观念,对就诊的孕产妇看成有可能潜在的感染来源,预防一些不明确的产妇是否有传染性的可能,这样便会进行相关感染性疾病的检测,使得患者与工作人员双方的安全起到有效的保障;对于一些传染病的检查可能未能100%检测出是否有潜在感染的可能以及化验的结果也不是100%正确,此时医务人员应施行相关的措施,如将患有传染性病者及疑似传染病的患者进行隔离,并将分娩孕妇所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灭菌,另医务人员在进行工作时,应尽量使用一次性的用品,如在进行阴道检查时,均需戴乳胶手套来进行操作,因检查时会接触到孕产妇的血液或羊水等分泌物;行手术时可穿戴防水接生衣、口罩、帽子或防护眼镜来进行防护操作,避免产妇的血液或体液触到皮肤或损失部位[7]。职业暴露后应及时采取措施。

    1.3.3 在职业暴露后应立即给予相应的措施 如被血液或羊水溅到皮肤时,应立刻采用肥皂或流动水进行清洗皮肤;若被溅到口腔或眼睛,此时应使用盐水或大量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被溅到的部位,若发现有暴露后可到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并且伤后在一定时间内酌情做病原的血清检测,另对于患者所患的传染病进行保密。, http://www.100md.com(陈声权)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职业与健康 >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