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补铁与口服补铁在肾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比较(1)
[摘要] 目的 比较分析静脉补铁与口服补铁在肾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1—12月间收治的60例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观察组给予静脉补铁,对照组给予口服补铁,比较两组补铁前、后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 、血清铁蛋白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 补铁后在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 、血清铁蛋白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方面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静脉补铁在肾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口服补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静脉补铁;口服补铁;肾性贫血;效果
[中图分类号] R69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2(b)-0022-03
肾性贫血属于慢性肾衰竭的一个重要合并症,应用基因重组红细胞生成素可使肾性贫血治疗得到改善,但多种因素影响到基因重组红细胞生成素的治疗效果,其中铁缺乏是最常见的原因,所以补铁治疗对于肾性贫血意义重大[1-2],该研究旨在比较分析静脉补铁与口服补铁在该院2012年1—12月收治的肾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5.0±9.5)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19~74岁,平均年龄(46.0±9.2)岁。两组患者均为慢性肾衰竭,持续性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血红蛋白<90 g/L或红细胞压积<27%。排除标准:有铁剂过敏史;疑似铁负荷过重(血清铁蛋白≥800 μg/L,且转铁蛋白饱和度≥50%);2个月内肠道外补铁;1个月内输血史;1个月内出现过病毒、急性细菌感染、C反应蛋白>20 mg/L、活动性系统性疾病,活动性溃疡、急慢性血液系统疾病、消化道肿瘤,合并肿瘤、肝病、中风、心衰等。两组患者在数量、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 百拇医药
1.2.1 观察组给予静脉补铁(右旋糖酐铁) 右旋糖酐铁注射液(批号:H20023833),100 mg/次,1次/周,共10次,静脉滴注。在每次透析前的后1~2 h时间段内,经静脉端输入,时间为1~2 h,右旋糖酐铁首次应用者,先计量25 mg,稀释于50 mL生理盐水中,给予1 h以上静脉滴注,观察患者有无过敏反应,再静脉滴入剩余剂量[3-4]。
1.2.2 对照组给予口服补铁(多糖铁复合物) 多糖铁复合物胶囊(批号:H20030033),100 mg/次,2次/d,口服,连续用药10周。两组患者均继续常规用药,均以基因重组红细胞生成素常规治疗[2]。
1.3 观察项目
比较两组补铁前、后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蛋白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价
, http://www.100md.com
显效,即治疗期间或治疗后红细胞压积上升≥10﹪或血红蛋白≥30 g/L,或红细胞压积上升达到≥30﹪或血红蛋白达到1000 g/L,患者贫血症状改善;有效,即治疗后红细胞压积上升≥5%或血红蛋白≥15 g/L,患者贫血症状改善;好转,即治疗后红细胞压积上升或血红蛋白上升,但未达到上述要求;无效,即治疗后红细胞压积上升或血红蛋白未有改善或进一步恶化[5-6]。总有效率= 显效例+有效例/总例数×100﹪。
1.5 统计方法
数据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补铁前、后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 、血清铁蛋白情况比较,见表1。
, 百拇医药 表1 两组补铁前、后观察指标比较(x±s)
由表1可见,补铁前在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 、血清铁蛋白方面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补铁后在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 、血清铁蛋白方面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由表2可见,补铁后在临床疗效方面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c2=11.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 http://www.100md.com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6/30),其中2例为轻度肌肉痛,4例为轻度胃部不适。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12/30),其中2例为口中有金属味,10例为程度不同的胃部不适、呕吐等。补铁后在不良反应方面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c2=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肾性贫血指的是因多种原因导致肾脏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不足,或者因尿毒症导致血浆内一些毒素物质对红细胞生成与代谢产生干扰而导致的贫血[7-8]。肾性贫血属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终末期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患者贫血程度和肾功能的减退程度关系密切。肾性贫血作为慢性肾病的一种伴随症状,患者一旦出现肾性贫血,多会表现出面色萎黄、唇甲苍白无光,眼结膜苍白等症状[9-10]。基因重组红细胞生成素应用于肾性贫血治疗使其有了根本改观,但多种因素影响到基因重组红细胞生成素的治疗效果,其中铁缺乏是最为常见的原因。许多研究证实血液透析患者口服铁剂可纠正缺铁,但多数患者需要静脉补铁来维持机体对铁的实际需求,使红细胞压积达到33%-36%[11]。该研究显示,口服铁剂患者补铁后在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 、血清铁蛋白方面有所改善,但改善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能纠正患者缺铁,影响临床疗效,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仅为20﹪(6/30)。而静脉补铁患者补铁后在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 、血清铁蛋白方面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能纠正患者缺铁,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仅为70%(21/30)。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6/3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12/3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孙淑清等[12]研究的“将60例尿毒症患者分为静脉补铁组和口服补铁组,静脉补铁组静脉补充蔗糖铁,口服补铁组口服琥珀酸亚铁。治疗8 周后两组H b、Hct 水平均升高,但静脉补铁组和口服补铁组比较,存在差异显著。治疗后静脉补铁组SF、TSAT 比治疗前及口服补铁组明显升高。口服补铁组治疗前、后SF、T SAT未有明显变化”结果相似。口服铁剂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剂量和疗效上的冲突,即口服铁剂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较严重,而患者的胃肠功能下降,影响铁吸收利用,使临床疗效降低。静脉补铁的不良反应少,纠正贫血的疗效满意。但应注意,在静脉补铁停药以后,为了满足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铁的需求,仍应根据患者转铁蛋白饱和度 、血清铁蛋白水平,给予补充相应剂量的铁剂。并加强监测铁含量,每1~3个月进行其次检查[5]。, http://www.100md.com(李卓 张鸿 史伟)
[关键词] 静脉补铁;口服补铁;肾性贫血;效果
[中图分类号] R69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2(b)-0022-03
肾性贫血属于慢性肾衰竭的一个重要合并症,应用基因重组红细胞生成素可使肾性贫血治疗得到改善,但多种因素影响到基因重组红细胞生成素的治疗效果,其中铁缺乏是最常见的原因,所以补铁治疗对于肾性贫血意义重大[1-2],该研究旨在比较分析静脉补铁与口服补铁在该院2012年1—12月收治的肾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5.0±9.5)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19~74岁,平均年龄(46.0±9.2)岁。两组患者均为慢性肾衰竭,持续性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血红蛋白<90 g/L或红细胞压积<27%。排除标准:有铁剂过敏史;疑似铁负荷过重(血清铁蛋白≥800 μg/L,且转铁蛋白饱和度≥50%);2个月内肠道外补铁;1个月内输血史;1个月内出现过病毒、急性细菌感染、C反应蛋白>20 mg/L、活动性系统性疾病,活动性溃疡、急慢性血液系统疾病、消化道肿瘤,合并肿瘤、肝病、中风、心衰等。两组患者在数量、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 百拇医药
1.2.1 观察组给予静脉补铁(右旋糖酐铁) 右旋糖酐铁注射液(批号:H20023833),100 mg/次,1次/周,共10次,静脉滴注。在每次透析前的后1~2 h时间段内,经静脉端输入,时间为1~2 h,右旋糖酐铁首次应用者,先计量25 mg,稀释于50 mL生理盐水中,给予1 h以上静脉滴注,观察患者有无过敏反应,再静脉滴入剩余剂量[3-4]。
1.2.2 对照组给予口服补铁(多糖铁复合物) 多糖铁复合物胶囊(批号:H20030033),100 mg/次,2次/d,口服,连续用药10周。两组患者均继续常规用药,均以基因重组红细胞生成素常规治疗[2]。
1.3 观察项目
比较两组补铁前、后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蛋白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价
, http://www.100md.com
显效,即治疗期间或治疗后红细胞压积上升≥10﹪或血红蛋白≥30 g/L,或红细胞压积上升达到≥30﹪或血红蛋白达到1000 g/L,患者贫血症状改善;有效,即治疗后红细胞压积上升≥5%或血红蛋白≥15 g/L,患者贫血症状改善;好转,即治疗后红细胞压积上升或血红蛋白上升,但未达到上述要求;无效,即治疗后红细胞压积上升或血红蛋白未有改善或进一步恶化[5-6]。总有效率= 显效例+有效例/总例数×100﹪。
1.5 统计方法
数据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补铁前、后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 、血清铁蛋白情况比较,见表1。
, 百拇医药 表1 两组补铁前、后观察指标比较(x±s)
由表1可见,补铁前在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 、血清铁蛋白方面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补铁后在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 、血清铁蛋白方面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由表2可见,补铁后在临床疗效方面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c2=11.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 http://www.100md.com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6/30),其中2例为轻度肌肉痛,4例为轻度胃部不适。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12/30),其中2例为口中有金属味,10例为程度不同的胃部不适、呕吐等。补铁后在不良反应方面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c2=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肾性贫血指的是因多种原因导致肾脏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不足,或者因尿毒症导致血浆内一些毒素物质对红细胞生成与代谢产生干扰而导致的贫血[7-8]。肾性贫血属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终末期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患者贫血程度和肾功能的减退程度关系密切。肾性贫血作为慢性肾病的一种伴随症状,患者一旦出现肾性贫血,多会表现出面色萎黄、唇甲苍白无光,眼结膜苍白等症状[9-10]。基因重组红细胞生成素应用于肾性贫血治疗使其有了根本改观,但多种因素影响到基因重组红细胞生成素的治疗效果,其中铁缺乏是最为常见的原因。许多研究证实血液透析患者口服铁剂可纠正缺铁,但多数患者需要静脉补铁来维持机体对铁的实际需求,使红细胞压积达到33%-36%[11]。该研究显示,口服铁剂患者补铁后在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 、血清铁蛋白方面有所改善,但改善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能纠正患者缺铁,影响临床疗效,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仅为20﹪(6/30)。而静脉补铁患者补铁后在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 、血清铁蛋白方面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能纠正患者缺铁,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仅为70%(21/30)。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6/3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12/3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孙淑清等[12]研究的“将60例尿毒症患者分为静脉补铁组和口服补铁组,静脉补铁组静脉补充蔗糖铁,口服补铁组口服琥珀酸亚铁。治疗8 周后两组H b、Hct 水平均升高,但静脉补铁组和口服补铁组比较,存在差异显著。治疗后静脉补铁组SF、TSAT 比治疗前及口服补铁组明显升高。口服补铁组治疗前、后SF、T SAT未有明显变化”结果相似。口服铁剂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剂量和疗效上的冲突,即口服铁剂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较严重,而患者的胃肠功能下降,影响铁吸收利用,使临床疗效降低。静脉补铁的不良反应少,纠正贫血的疗效满意。但应注意,在静脉补铁停药以后,为了满足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铁的需求,仍应根据患者转铁蛋白饱和度 、血清铁蛋白水平,给予补充相应剂量的铁剂。并加强监测铁含量,每1~3个月进行其次检查[5]。, http://www.100md.com(李卓 张鸿 史伟)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血液内科 > 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