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和干预
[摘要] 目的 探究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吡格列酮对其预后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的180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经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吡格列酮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综合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PAI-1与P-选择素水平以及FBG、PBG、FINC、HbAlc、HOMA-I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观察组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吡格列酮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可降低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程度,提高预后效果。
[关键词]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吡格列酮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2(c)-0048-02
, 百拇医药
糖尿病中大血管病变为较常见并发症,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病理学基础,可引发糖尿病患者死亡。相关研究表明,大血管病变在糖尿病死亡病例中约占65%[1]。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心血管并发症较高,因此预防工作十分重要。盐酸吡格列酮属于噻唑烷二酮类,为胰岛素增敏剂,可提高胰岛素抵抗。盐酸吡格列酮可有效降糖,还可调节脂肪、抗炎,进而促进患者恢复[2]。该研究选择该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80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以分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与预后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80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65~82岁,平均年龄(70.3±5.3)岁,平均糖尿病病程(6.4±4.4)年,平均体重(78.4±8.5)kg;对照组中男49例,女41例,年龄66~83岁,平均年龄(70.4±4.9)岁,平均糖尿病病程(6.8±5.1)年,平均体重(77.9±8.4)kg。患者中排除具有原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以及肝脏、肾脏功能异常者。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其中抗血小板聚集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批号:国药准字J20080078),100~300 mL/d;调节血脂口服辛伐他汀(批号:国药准字H20010168),10~20 mg/d;控制血糖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批号:国药准字H20023371),2 g/d,1年为一疗程。经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行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盐酸吡格列酮片治疗,1次/片,1片/d,1年为一疗程。治疗过程中需每2个月随访一次。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后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的PAI-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选择素水平、HbAIc(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水平、血糖、血脂等。计算HOMA-IR(胰岛素抵抗指数),即患者空腹状态下血糖与胰岛素的乘积与22.5的比值。1年随访结束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 百拇医药
1.4 统计方法
数据经SPSS 1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经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PAI-1与P-选择素水平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的PAI-1、P-选择素水平分别为(4.13±0.51)ng/mL、(12.4±3.4)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清PAI-1与P-选择素水平比较(x±s)
2.2 两组血糖与胰岛素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为(6.7±1.3 )mmol/L、餐后血糖为(8.6±2.3)mmol/L、FINC(空腹胰岛素)为(5.2±2.4)nIU/L、HbAlc为(5.9±0.8)%,HOMA-IR为(2.4±1.5)%,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百拇医药
表2 两组血糖与胰岛素情况比较(x±s)
2.3 两组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过程中,观察组7例发生不稳定性心绞痛,2例为心肌梗死,4例为靶血管重建,1例为心力衰竭,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代谢类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与冠心病关系密切。在糖尿病早期会有血管疾患发生,其被视为血管性疾患。现临床上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因此选择对两者均有益的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吡格列酮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有效调节血糖。相关研究表明,吡格列酮可激活过氧化酶体增殖物以激活受体进行多方面心脏保护,其包括心脏能量代谢、阻碍过度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防治胰岛素抵抗形成恶性循环、抑制炎性反应、增强血管顺应性等。赵永才[4]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加用吡格列酮治疗可降低胰岛素抵抗,降低血清PAI-1、P-选择素水平,进而控制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且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 http://www.100md.com
吡格列酮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机制主要表现为:①吡格列酮可抑制巨噬细胞与单核细胞功能,进而控制释放炎性细胞因子;②控制内皮细胞黏附因子的表达,进而阻碍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的相互作用[5];③直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生长,进而抑制平滑肌细胞摄入钙的能力;④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进而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移动;⑤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增强斑块稳定性,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速度,增强心肌功能[6-7]。
该研究中,观察组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经吡格列酮治疗,治疗后,观察组的PAI-1、P-选择素水平分别为(4.13±0.51)ng/mL、(12.4±3.4)ng/mL,以及FBG、PBG、FINC、HbAlc、HOMA-I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吡格列酮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可有效改善血糖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明显控制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强其预后效果[8]。
综上所述,吡格列酮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可降低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程度,提高预后效果。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胥利,赵庆华,周波,等.老年 2 型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7) :1479-1480.
[2] 李晶,冯涛,李凯利,等.2 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1,9 (30): 129 -130.
[3] 杜宏伟,刘霖,王建华,等.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 (18): 1236 -1239.
[4] 赵永才,李新胜,钱红霞,等.吡格列酮对 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硬化和黏附分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2012,20(1) : 60-62.
[5] 梁茜,杨希立,梅百强.吡格列酮对2 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及其预后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7): 3216-3218.
[6] 史琳涛,许樟荣,王玉珍,等.新诊断 2 型糖尿病的代谢和慢性并发症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0,26(12):1045-1049.
[7] 杨立明, 赵宝春. C 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的相关性进展[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6): 961- 963.
[8] 唐振媚.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杂志,2009,15(6):892-895.
(收稿日期:2014-10-12), 百拇医药(班春梅 汪霞 饶卫平 艾菊 雷小芳 )
[关键词]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吡格列酮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2(c)-0048-02
, 百拇医药
糖尿病中大血管病变为较常见并发症,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病理学基础,可引发糖尿病患者死亡。相关研究表明,大血管病变在糖尿病死亡病例中约占65%[1]。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心血管并发症较高,因此预防工作十分重要。盐酸吡格列酮属于噻唑烷二酮类,为胰岛素增敏剂,可提高胰岛素抵抗。盐酸吡格列酮可有效降糖,还可调节脂肪、抗炎,进而促进患者恢复[2]。该研究选择该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80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以分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与预后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80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65~82岁,平均年龄(70.3±5.3)岁,平均糖尿病病程(6.4±4.4)年,平均体重(78.4±8.5)kg;对照组中男49例,女41例,年龄66~83岁,平均年龄(70.4±4.9)岁,平均糖尿病病程(6.8±5.1)年,平均体重(77.9±8.4)kg。患者中排除具有原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以及肝脏、肾脏功能异常者。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其中抗血小板聚集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批号:国药准字J20080078),100~300 mL/d;调节血脂口服辛伐他汀(批号:国药准字H20010168),10~20 mg/d;控制血糖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批号:国药准字H20023371),2 g/d,1年为一疗程。经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行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盐酸吡格列酮片治疗,1次/片,1片/d,1年为一疗程。治疗过程中需每2个月随访一次。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后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的PAI-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选择素水平、HbAIc(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水平、血糖、血脂等。计算HOMA-IR(胰岛素抵抗指数),即患者空腹状态下血糖与胰岛素的乘积与22.5的比值。1年随访结束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 百拇医药
1.4 统计方法
数据经SPSS 1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经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PAI-1与P-选择素水平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的PAI-1、P-选择素水平分别为(4.13±0.51)ng/mL、(12.4±3.4)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清PAI-1与P-选择素水平比较(x±s)
2.2 两组血糖与胰岛素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为(6.7±1.3 )mmol/L、餐后血糖为(8.6±2.3)mmol/L、FINC(空腹胰岛素)为(5.2±2.4)nIU/L、HbAlc为(5.9±0.8)%,HOMA-IR为(2.4±1.5)%,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百拇医药
表2 两组血糖与胰岛素情况比较(x±s)
2.3 两组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过程中,观察组7例发生不稳定性心绞痛,2例为心肌梗死,4例为靶血管重建,1例为心力衰竭,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代谢类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与冠心病关系密切。在糖尿病早期会有血管疾患发生,其被视为血管性疾患。现临床上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因此选择对两者均有益的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吡格列酮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有效调节血糖。相关研究表明,吡格列酮可激活过氧化酶体增殖物以激活受体进行多方面心脏保护,其包括心脏能量代谢、阻碍过度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防治胰岛素抵抗形成恶性循环、抑制炎性反应、增强血管顺应性等。赵永才[4]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加用吡格列酮治疗可降低胰岛素抵抗,降低血清PAI-1、P-选择素水平,进而控制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且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 http://www.100md.com
吡格列酮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机制主要表现为:①吡格列酮可抑制巨噬细胞与单核细胞功能,进而控制释放炎性细胞因子;②控制内皮细胞黏附因子的表达,进而阻碍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的相互作用[5];③直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生长,进而抑制平滑肌细胞摄入钙的能力;④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进而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移动;⑤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增强斑块稳定性,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速度,增强心肌功能[6-7]。
该研究中,观察组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经吡格列酮治疗,治疗后,观察组的PAI-1、P-选择素水平分别为(4.13±0.51)ng/mL、(12.4±3.4)ng/mL,以及FBG、PBG、FINC、HbAlc、HOMA-I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吡格列酮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可有效改善血糖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明显控制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强其预后效果[8]。
综上所述,吡格列酮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可降低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程度,提高预后效果。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胥利,赵庆华,周波,等.老年 2 型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7) :1479-1480.
[2] 李晶,冯涛,李凯利,等.2 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1,9 (30): 129 -130.
[3] 杜宏伟,刘霖,王建华,等.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 (18): 1236 -1239.
[4] 赵永才,李新胜,钱红霞,等.吡格列酮对 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硬化和黏附分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2012,20(1) : 60-62.
[5] 梁茜,杨希立,梅百强.吡格列酮对2 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及其预后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7): 3216-3218.
[6] 史琳涛,许樟荣,王玉珍,等.新诊断 2 型糖尿病的代谢和慢性并发症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0,26(12):1045-1049.
[7] 杨立明, 赵宝春. C 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的相关性进展[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6): 961- 963.
[8] 唐振媚.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杂志,2009,15(6):892-895.
(收稿日期:2014-10-12), 百拇医药(班春梅 汪霞 饶卫平 艾菊 雷小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