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部骨折中医手法复位临床疗效分析(1)
[摘要] 目的 探讨踝部骨折中医手法复位效果的分析,用于临床指导。方法 选取2011年11月—2014年5月该院收治的踝部骨折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手术治疗,治疗组给予中医手法复位,联合相应的康复训练治疗,对疗效进行比较观察。结果 对照组治愈21例(50.00%),好转11例(26.19%),总好转率76.19%;治疗组治愈26例(61.90%),好转12例(28.58%),总好转率90.48%。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医手法复位的治疗方法,联合相应的康复训练,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效果,而且可以促使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踝部骨折;中医;复位;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 R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2(c)-0085-02
踝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其病因主要是间接暴力引起,并且暴力的大小、方向和受伤时的位置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骨折,尤其青少年是易发人群,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1-3]。目前,踝部骨折在临床上的分类方法主要是Davis-Weber分类法、Lange-Hansen分类法和AO分类法。其中,Davis-Weber分类法将外踝骨折的位置作为依据,分为A型、B型和C型,该方法比较简单,使用起来也很方便,但是不能说明整个踝关节各种复杂的改变。Lange-Hansen分类法将暴力方向和受伤位置作为依据,分为旋前/外展型、旋前/外旋型、旋后/内收型和旋后/外旋型,该方法对踝关节不稳定骨折的闭合复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4-6]。AO分类法是国际创伤学会将Davis-Weber分类法细化的一种方法。踝部骨折后,会影响踝部的血液循环系统,尤其是在踝部损伤后水肿现象时常发生,因此损伤部位的愈合能力和身体的抗感染能力都会变差,需要长时间的休养后,才能回归正常生活[7]。中医手法复位治疗是一种非创伤的治疗,有效地避免再次创伤导致的创伤性关节炎。如何对踝部骨折患者进行中医手法复位治疗成为了热门话题,该院针对2011年11月—2014年5月收治的患者病情进行了探讨,收到不错效果,现报道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把该院收治的踝部骨折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2例,男35例,女7例;年龄12~54岁,平均年龄33岁;治疗组42例,男34例,女8例;年龄13~53岁,平均年龄33岁。84例患者中内踝骨折24例、外踝骨折22例、双踝骨折28例和三踝骨折10例,并且所有患者都已经拍摄了X线片来确诊,临床表现主要有瘀肿、局部疼痛、轻压即痛,部分患者还存在骨擦音。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优势在于不仅可以恢复踝部的正常解剖结构,而且可以维持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复位,尽可能的让患者短时间内恢复踝关节功能,因此手术治疗尤其适合于移位骨折患者。在手术治疗骨折复位时,往往会在内踝处使用螺钉或张力带钢丝来固定,而外踝处使用钢板和螺钉固定,这样的做法有利于骨折的复位。若患者在踝关节骨折后,发现下胫腓的关节处于分离状态的话,在手术固定骨折部位后,对于下胫腓关节依然不稳定的患者,需要再次对下胫腓进行手术来固定,并且在手术后要开展合理化的康复计划。康复训练计划可以分为五个期间:第一期间,也就是手术后的两周内,进行简单且适量的关节屈伸活动,从最开始的足趾、四头肌到膝关节屈伸,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第二期间,一期之后的两周内,可以进行主动和被动的踝关节活动;第三期间,需要四周内进行踝关节负重训练、踏板练习和抗阻力踝关节活动;第四期间,也需要四周内进行踝关节的各种功能训练;第五期间,基本可以回归正常生活。
, 百拇医药
1.2.2 治疗组 治疗组采用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该方法所遵循的原则是复位方向与暴力方向相反,因此在治疗之前不仅要正确判断暴力方向,而且要根据患者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复位方法。对于内翻骨折的患者的复位方法具体如下:首先需要两位助手协助,将患者的小腿和伤足握住,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拔伸牵引;其次再将踝部放在外翻的位置后,一手向外挤压患者的内踝和足内侧,另一手在患者的外踝上方顶住;若患者的距骨是向后脱位,要适当调整手法,首先将患者的跟部向前推,再外翻伤足,使患者的伤足保持外翻背屈的位置。对于外翻骨折的患者的复位方法具体如下:首先需要两位助手协助,将患者的小腿和伤足握住,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拔伸牵引;其次再将踝部放在内翻的位置后,一手向内挤压患者的外踝和足外侧,另一手在患者的内踝上方顶住;若患者存在下胫腓韧带断裂和距骨向外侧移位的症状,两踝部要用两掌挤压,达到凑合的目的;若患者还出现外旋骨折,要联合使用内旋的手法进行复位。对于三踝骨折复位的患者的复位方法具体如下:首先给予患者内、外踝手法复位,再给予后踝复位;所谓后踝复位是指:首先将足部稍跖屈,该做法的目的是避免距骨和腱的牵拉会压迫胫骨下端的关节面;其次向前方用力推挤足跟,从而达到纠正距骨后移的目的;最后将踝关节背伸后,再把紧张的后侧关节囊拉下至后踝,一直到其与胫骨下关节面相平为止。复位结束后,要对踝部进行固定[2],一般需要固定4~6周。在固定时,要准备5块夹板,将空心垫或梯形垫放置在内外两踝的下方,塔形垫放置在内外两踝的上方,可以避免夹板直接压在两踝骨突处。使用塑形的夹板,可以保证外翻骨折固定在内翻位,同样内翻骨折固定在外翻位。除此之外,在踝关节处给予活动夹板,可以使踝关节保持90°。当患者接受复位固定后,从第2周就可以进行康复锻炼,若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适当加大踝关节活动范围。在康复锻炼3周后就可以解除外固定,解除后不仅要配合使用中药熏洗,而且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要与按摩相结合,才能达到理顺筋络的目的。, http://www.100md.com(苗雨后)
[关键词] 踝部骨折;中医;复位;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 R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2(c)-0085-02
踝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其病因主要是间接暴力引起,并且暴力的大小、方向和受伤时的位置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骨折,尤其青少年是易发人群,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1-3]。目前,踝部骨折在临床上的分类方法主要是Davis-Weber分类法、Lange-Hansen分类法和AO分类法。其中,Davis-Weber分类法将外踝骨折的位置作为依据,分为A型、B型和C型,该方法比较简单,使用起来也很方便,但是不能说明整个踝关节各种复杂的改变。Lange-Hansen分类法将暴力方向和受伤位置作为依据,分为旋前/外展型、旋前/外旋型、旋后/内收型和旋后/外旋型,该方法对踝关节不稳定骨折的闭合复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4-6]。AO分类法是国际创伤学会将Davis-Weber分类法细化的一种方法。踝部骨折后,会影响踝部的血液循环系统,尤其是在踝部损伤后水肿现象时常发生,因此损伤部位的愈合能力和身体的抗感染能力都会变差,需要长时间的休养后,才能回归正常生活[7]。中医手法复位治疗是一种非创伤的治疗,有效地避免再次创伤导致的创伤性关节炎。如何对踝部骨折患者进行中医手法复位治疗成为了热门话题,该院针对2011年11月—2014年5月收治的患者病情进行了探讨,收到不错效果,现报道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把该院收治的踝部骨折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2例,男35例,女7例;年龄12~54岁,平均年龄33岁;治疗组42例,男34例,女8例;年龄13~53岁,平均年龄33岁。84例患者中内踝骨折24例、外踝骨折22例、双踝骨折28例和三踝骨折10例,并且所有患者都已经拍摄了X线片来确诊,临床表现主要有瘀肿、局部疼痛、轻压即痛,部分患者还存在骨擦音。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优势在于不仅可以恢复踝部的正常解剖结构,而且可以维持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复位,尽可能的让患者短时间内恢复踝关节功能,因此手术治疗尤其适合于移位骨折患者。在手术治疗骨折复位时,往往会在内踝处使用螺钉或张力带钢丝来固定,而外踝处使用钢板和螺钉固定,这样的做法有利于骨折的复位。若患者在踝关节骨折后,发现下胫腓的关节处于分离状态的话,在手术固定骨折部位后,对于下胫腓关节依然不稳定的患者,需要再次对下胫腓进行手术来固定,并且在手术后要开展合理化的康复计划。康复训练计划可以分为五个期间:第一期间,也就是手术后的两周内,进行简单且适量的关节屈伸活动,从最开始的足趾、四头肌到膝关节屈伸,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第二期间,一期之后的两周内,可以进行主动和被动的踝关节活动;第三期间,需要四周内进行踝关节负重训练、踏板练习和抗阻力踝关节活动;第四期间,也需要四周内进行踝关节的各种功能训练;第五期间,基本可以回归正常生活。
, 百拇医药
1.2.2 治疗组 治疗组采用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该方法所遵循的原则是复位方向与暴力方向相反,因此在治疗之前不仅要正确判断暴力方向,而且要根据患者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复位方法。对于内翻骨折的患者的复位方法具体如下:首先需要两位助手协助,将患者的小腿和伤足握住,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拔伸牵引;其次再将踝部放在外翻的位置后,一手向外挤压患者的内踝和足内侧,另一手在患者的外踝上方顶住;若患者的距骨是向后脱位,要适当调整手法,首先将患者的跟部向前推,再外翻伤足,使患者的伤足保持外翻背屈的位置。对于外翻骨折的患者的复位方法具体如下:首先需要两位助手协助,将患者的小腿和伤足握住,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拔伸牵引;其次再将踝部放在内翻的位置后,一手向内挤压患者的外踝和足外侧,另一手在患者的内踝上方顶住;若患者存在下胫腓韧带断裂和距骨向外侧移位的症状,两踝部要用两掌挤压,达到凑合的目的;若患者还出现外旋骨折,要联合使用内旋的手法进行复位。对于三踝骨折复位的患者的复位方法具体如下:首先给予患者内、外踝手法复位,再给予后踝复位;所谓后踝复位是指:首先将足部稍跖屈,该做法的目的是避免距骨和腱的牵拉会压迫胫骨下端的关节面;其次向前方用力推挤足跟,从而达到纠正距骨后移的目的;最后将踝关节背伸后,再把紧张的后侧关节囊拉下至后踝,一直到其与胫骨下关节面相平为止。复位结束后,要对踝部进行固定[2],一般需要固定4~6周。在固定时,要准备5块夹板,将空心垫或梯形垫放置在内外两踝的下方,塔形垫放置在内外两踝的上方,可以避免夹板直接压在两踝骨突处。使用塑形的夹板,可以保证外翻骨折固定在内翻位,同样内翻骨折固定在外翻位。除此之外,在踝关节处给予活动夹板,可以使踝关节保持90°。当患者接受复位固定后,从第2周就可以进行康复锻炼,若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适当加大踝关节活动范围。在康复锻炼3周后就可以解除外固定,解除后不仅要配合使用中药熏洗,而且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要与按摩相结合,才能达到理顺筋络的目的。, http://www.100md.com(苗雨后)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骨科 > 骨折 > 踝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