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疗》 > 201436
编号:13655335
温针灸肩三针与传统肩三针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对比(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2月25日 《中外医疗》 201436
     1.5.3 肩关节功能评价 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定总分共100分:疼痛15分,日常活动20分,关节活动40分,肌力25分。分别对医生和患者进行打分,总分为医生和患者的平均分。

    1.6 统计方法

    将资料录入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两组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频数描述,用χ2检验法。

    2 结果

    2.1 温针灸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疼痛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温针灸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疼痛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5.14±1.48分、54.7±19.7分)、(5.28±1.91分、56.2±21.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1、0.056,P>0.05),见表1。
, http://www.100md.com
    表1 温针灸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疼痛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2.2 温针灸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率、疼痛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温针灸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率、疼痛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92%、2.54±0.53分、86.3±23.6分)、(84%、3.01±0.93分、78.3±2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6.8、7.3、8.2,P<0.05),见表2。

    表2 温针灸组和对照组疼痛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3 讨论

    温针灸是艾灸与针刺结合的一种方法。针刺得气后,将毫针留皮下一定深度,然后点燃针柄上的艾绒,直到燃尽艾绒,达到治疗目的。但文献对于“肩三针”的配伍不统一[5]。我们应根据肩关节活动受限、疼痛部位等循经辨证选穴,手太阴经病型痛点多在蠕臂内侧上段,约当肩三针中的肩前穴区;手阳明经病型痛点多在肩峰,约当髃穴区;手少阳太阳病型肩脚肿痛,肩背痛,约当肩三针中的肩后穴区。肩周炎临床表现大多是多经症状,肩三针是对肩周炎多经症状的概括治疗,配合远端循经选穴。肩周炎主要病理为肌健、肌肉、滑囊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形成粘连、组织萎缩。粘连广泛时导致肩周软组织、关节软骨粘连,受累病灶往往在肩袖、肱二头肌肩部滑囊、肩韧带等处,这些区域正是肩三针穴区[6]。肩三针可振奋阳气,,缓解阳经之迟缓,起到疏通经络,松解粘连疗效。东汉时张仲景的《伤寒论》最早记载温针灸。《针灸聚英》载有:“其法针于穴,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蒸温之,多以取效”。兼具针与灸的双重作用,适于既需留针,又需艾灸之气血痹阻和寒凝经脉的各种寒证、虚证。温针灸在针刺时具有调和气血、通经活络的作用,又有艾灸调和气血、舒筋通络等作用[7]。
, 百拇医药
    该研究发现温针灸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疼痛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5.14±1.48分、54.7±19.7分)、(5.28±1.91分、56.2±21.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温针灸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率、疼痛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92%、2.54±0.53分、86.3±23.6分)、(84%、3.01±0.93分、78.3±2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研究者认为温针灸肩三针较传统肩三针治疗肩周炎疗效更好,更能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目前研究发现针灸可能是通过神经调节提高疼痛阈,脑与脊髓内的内啡肽含量增高,阻断疼痛恶性循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关节内环境,消除水肿,改善关节功能[8-10]。此外针刺时c-fos基因不同程度的表达增高,而c-fos基因是调节阿片肽的主要基因。温针灸还能经上下行痛觉神经抑制传导通路,被多级中枢的多种神经元整合,有显著止痛效果[11-14]。针灸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减少致炎物质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的表达,加速炎症吸收,修复组织[15]。

    综上所述,温针灸肩三针治疗肩周炎的止痛时效性及改善肩关节功能比传统肩三针更好,能尽早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周振东,李丽.肩周炎.颈肩部慢性疼痛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93-209.

    [2] 郭青.滞针法加温针灸阿是穴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6,21(8):33-34.

    [3] 王荣,扆志德.温银针疗法简介[J].中国针灸,2006,26(1):36-38.

    [4] 李连岁.加用中药热敷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06,29(2):30.

    [5] 符儒桐.中药热敷法治疗肩周炎37例[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14(4):304.

    [6] 李知垠.针灸治疗肩周炎近10年回顾[J].中医药信息2012,29(2):30.
, 百拇医药
    [7] 曾海辉,伍少玲.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对关节松动手法与传统手法治疗的接受率比较[J].中国备床康复,2004,8(32):7114-7115.

    [8] 张作君.肩袖损伤的诊断与治疗一附102例报告[J].中医正骨,2006,18(1):17-18.

    [9] 张晓燕,吴铁.针灸促进骨折愈合的研究现状[J].河北中医.2005,27(7):548-550.

    [10] 李承球.肩周炎的分类诊断和治疗[J].颈腰痛杂志,2004,25(3):144-150.

    [11] 刘怀军.按摩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150例[J].河南中医,2006,25(3):60-61.

    [12] 张帼雄.运动针、电针为主治疗急性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J].中国针灸,2008,28(7):485-488.

    [13] 朱兵,荣培晶,贡卉,等.针刺镇痛的节段性机制与全身性机制研究[J].针刺研究,2012,32(3).

    [14] 廖伯年,张蜀,张丽梅.穴位注射肩“应穴”配合推拿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11,27(4):261-263.

    [15] 熊昌源,毕学薇,刘松林,等.持续机械劳损加冰敷复制实验性兔肩关节周围炎的病理学观察[J].中医药研究,2011,9(5):52-53.

    (收稿日期:2014-09-10), http://www.100md.com(战永亮)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