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肩三针与传统肩三针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对比(1)
[摘要] 目的 探讨温针灸肩三针与传统肩三针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 收集该院针灸科2013年2月—2014年8月共计100例肩周炎患者的相关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温针灸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分别接受温针灸肩三针与传统肩三针。治疗结束时,评价两组的治疗有效率、疼痛、肩关节功能。 结果 温针灸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疼痛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5.14±1.48分、54.7±19.7分)、(5.28±1.91分、56.2±21.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1、0.056,P>0.05);温针灸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率、疼痛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92%、2.54±0.53分、86.3±23.6分)、(84%、3.01±0.93分、78.3±2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6.8、7.3、8.2,P<0.05)。 结论 研究者认为温针灸肩三针较传统肩三针治疗肩周炎疗效更好,能尽早减轻患者的痛苦,更能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
[关键词] 温针灸;肩三针;肩周炎
[中图分类号] R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2(c)-0161-02
肩周炎是指肩关节活动受限的综合征[1]。中医称为“漏肩风”、“五十肩”等,属于痹证的范畴。肩周炎病变部位为经脉和经筋[2]。《灵枢.五邪》有记载:“邪在骨,则病骨,痛阴痹”。《针灸甲乙经》:“肩痛不可举,引缺盆痛,云门主之”。《灵枢.四时气》:“邪在肾,则病肩背颈项痛”。肩周炎好发于老年人,内因是老年人年老体弱,多肝肾两虚,气血亏虚,肝血虚,筋失所养,弛萎无力,致肩臂伸展不利,肾主骨,肾气衰,精少骨髓不足,骨惫懈惰,肢伸无力。外因是风寒湿邪,正气不足,营卫渐虚,若长期劳累,汗出当风,肩部裸露,风吹受凉时遂成肩痹[3]。西医学肩周炎病理改变为慢性退行性改变,组织粘连,导致关节活动受限。目前,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工作习惯的改变,肩周炎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发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而且肩周炎缠绵难愈,给患者的日常工作带来很大痛苦。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法有西药、中药、针灸、理疗、运动、穴位注射、显微外科手术等。针灸治疗肩周炎有很长的历史,安全性得到循证医学的证实,针灸有浮针、体针、温针、火针、电针、齐刺温针及耳针等法。其中温针疗法有活血止痛,舒筋利节作用,对无菌性炎症引起的痉挛有较好的抗炎止痛作用。温针作用机理为:消炎症,促进血液循环供应,松解肌肉痉挛[4]。因此收集该院2013年2月—2014年8月100例肩周炎患者的资料进行研究,目的为探讨温针灸肩三针与传统肩三针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探索疗效好、痛苦少,又经济的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针灸科100例肩周炎患者的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温针灸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温针灸组平均年龄(49.1±12.4)岁,其中男性33人,女性17人,病程1~3个月;对照组平均年龄(50.6±13.9)岁,其中男性32人,女性18人,病程1.1~3.5个月。两组人员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研究对象均签定知情同意书,保密知情书,通过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的批准、核实。
1.2 入选标准
(1)就诊时临床资料完整,全疗程接受针灸治疗。(2)肩周炎的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关于肩周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体为:①中年起病多见,有肩部损伤史,或受寒、受潮史。②缓慢发病,持续性疼痛,肩部上举、外展及旋转受限,急性期以肌痉挛为主,慢性期日常生活被梳头、束带、掏裤兜动作受限。③肩缘突、肩峰下、三角肌、肩脚骨内上角广泛压痛,三角肌萎缩。④X线检查:肩脾冈轴线与肪骨干轴线夹角<140°,可有胧骨大结节骨质疏松。(3)每个研究对象能配合护理人员,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来该院治疗肩周炎近1月未接受药物治疗。
1.3 排除指标
(1)年龄小于18周岁,入院时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2)入院有各种急性、慢性感染, 或通过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内毒素、体液培养以及腹部 B 超、CT 等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感染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哺乳期妇女、妊娠期妇女、药物有过敏、恶性心律失常者。(3)颈椎病、肩结核、肩化脓性关节炎引起肩关节疼痛者。(4)研究者工作环境经常变动,治疗依从性差,易造成失访者。
1.4 研究方法
1.4.1 温针灸组 (1)主穴:肩髃、肩前、肩后。配穴:鱼际、阳陵泉、合谷、臂蠕、天宗、后溪。(2)华佗牌针灸针(直径0.35 mm,针长40 mm),配套灸用纯艾条。(3)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后,取患侧“肩三针”,针刺得气后,取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上,点燃艾条施灸,留针后起,0.5 h出针。(4)配穴用针直刺,得气后平补平泻,留针 h后出针。(5)治疗2 d 1次,6 d为一疗程,完成4个疗程治疗后评估疗效。
1.4.2 对照组 (1)主穴:肩髃、肩贞、阿是穴。配穴:鱼际、阳陵泉、合谷、臂孺、天宗、后溪。(2)华佗牌针灸针(直径0.35 mm,针长40 mm)。(3)患者取坐位,穴位常规消毒后,毫针直刺或斜刺入肩髃、肩贞、阿是穴位0.5~1.0寸,得气后施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0.5 h后出针。(4)配穴操作同治疗组。(5)治疗2 d 1次,6 d为一疗程,完成4个疗程治疗后评估疗效。
1.5 疗效评定
1.5.1 治疗有效率评价 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关于肩周炎判定标准:(1)治愈:肩痛消失,活动正常;(2)好转:肩痛基本消失,活动基本正常;(3)有效:肩痛减轻,活动有所改善;(4)无效:肩痛、活动无改善。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2 疼痛评价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作为疼痛标准。共计0到10级疼痛,0为无痛,10为疼痛最强烈,记录每组患者疼痛程度。(战永亮)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骨科 > 腰痛及颈肩痛 > 肩周炎 娣団剝浼呮禒鍛返閸欏倽鈧喛绱濇稉宥嗙€幋鎰崲娴f洑绠e楦款唴閵嗕焦甯归懡鎰灗閹稿洤绱╅妴鍌涙瀮缁旂姷澧楅弶鍐ㄧ潣娴滃骸甯拋妞剧稊閺夊啩姹夐敍宀冨閹劏顓绘稉鐑橆劃閺傚洣绗夌€规粏顫﹂弨璺虹秿娓氭稑銇囩€硅泛鍘ょ拹褰掓鐠囦紮绱濈拠鐑藉仏娴犺埖鍨ㄩ悽浣冪樈闁氨鐓¢幋鎴滄粦閿涘本鍨滄禒顒佹暪閸掍即鈧氨鐓¢崥搴礉娴兼氨鐝涢崡鍐茬殺閹劎娈戞担婊冩惂娴犲孩婀扮純鎴犵彲閸掔娀娅庨妴锟�
瀵邦喕淇婇弬鍥╃彿
閸忚櫕鏁為惂鐐
鐠囧嫯顔戦崙鐘插綖
閹兼粎鍌ㄩ弴鏉戭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