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联合用药治疗及预后观察80例(1)
[摘要] 目的 分析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联合用药治疗结果。方法 整群选择该院于2011年3月—2014年4月收治的8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根据入院编号将她们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基础药物(多烯磷酯酰胆碱胶囊、熊去氧胆酸)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临床综合性治疗,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结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好转率(95.0%)、和对照组(75.0%)相比,差异性鲜明(P<0.05)。 结论 临床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期间联合使用中、西医药物,效果突出,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使用。
[关键词]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联合用药;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14.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10(c)-0048-03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为临床妊娠晚期常见性病症,少数部分发于妊娠中期,皮肤瘙痒、黄疸为疾病主要特征,危害母婴生命健康[1]。目前,临床针对此类疾病病发因素尚未统一观点,但均认为和遗传、激素升高等相关。近年来,该疾病病发率持续上涨,被列为临床危险性妊娠疾病,间接加大疾病预防、治疗力度。为更好地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将该院2011年3月—2014年4月间收治的8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分析和探讨联合用药治疗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择该院收治的8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编号将她们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40例患者,年龄位于21~38岁阶段内,平均(24.3±0.3)岁;孕周位于20~41周阶段内,平均(25.6±0.6)周;该组4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中,初次生产患者29例,经产妇11例;对照组患者40例,年龄位于22~39岁阶段内,平均(25.8±0.8)岁;孕周位于21~42周阶段内,平均(26.4±0.4)周;该组4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中,初次生产患者30例,经产妇10例。
1.2 临床诊断
①所以患者都符合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的症疾病诊断标准,具体表现为瘙痒、血清肝胆酸升高;②患有脏器功能损伤、慢性疾病及精神异常等患者除外;③患者自愿参加该研究实验,并且签署了同意临床意向书。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多烯磷酯酰胆碱胶囊(H20059010)、熊去氧胆酸(H20100502)药物治疗,药物方式为口服,多烯磷酯酰胆碱胶囊剂量为2粒/次,给药3次/d;熊去氧胆酸药物剂量根据患者体重确定,一般为8.10 mg/kg,2次/d,早晚餐时服用;实验组患者在该基础上给予思美泰(H20110459)或多烯磷酯酰胆碱胶囊联合口服保肝及中药联合治疗,思美泰药物,药物初次使用前2周可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500~1 000 mg;多烯磷酯酰胆碱胶囊,药物使用剂量等同于对照组;保肝,药物方式为口服,药物为丹参片(Z20013199,2~3片/次,3次/d)、肌苷(H44023945,20~40 g/次,3次/d)等;中成药垂盆草冲剂(Z20083446),口服服用,给药2次/d,每次剂量为20 g。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期间随时监测她们的临床指标,并将治疗结果进行比较。
1.4 观察项目
①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对比,标准如下[2]:患者的临床瘙痒症状消失,黄疸消退为治愈;患者的临床瘙痒症状减轻,黄疸减少为好转;患者临床瘙痒、黄疸等症状都没有显著的改善为无效;②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前后相应指标进行比较;③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血清胆酸、胆红素下降情况进行对比,标准:血清胆酸、胆红素下降2倍以上为治愈;血清胆酸、胆红素下降1倍为好转;血清胆酸、胆红素未转变为无效。
1.5 统计方法
该研究的相应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表示,数据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进行表示,数据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结果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患者临床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后症状有所转变,实验组患者好转率相比于对照组较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前后相应指标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患者临床治疗前期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谷转氨酶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指标转变程度差异性鲜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临床血清胆酸、胆红素下降情况比对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胆酸、胆红素均下降,实验组患者下降好转率相比于对照组较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为临床常见性病症,瘙痒、黄疸为疾病主要特征。目前,该疾病病因尚不明确,但均认为和患者雌性激素功能异常、肝脏中酶异常等因素相关,对母婴生命健康产生危害。因此,要深入地分析和探讨针对性措施进行治疗[3]。
现阶段,临床采用的是西医药物治疗,包括多烯磷酯酰胆碱胶囊、熊去氧胆酸、思美泰针剂等,多烯磷酯酰胆碱可提高药物吸收利用率,直接作用于患者肝细胞,加大胆汁分泌量;同时,该药物还具有调节肝脏能量平衡,促进肝组织再生,稳定胆汁等临床作用[4-6];熊去氧胆酸可降低胆汁中含有胆固醇含量,便于胆结石内胆固醇溶解;思美泰药物可降低蛋氨酸血浆清除率,调节肝脏细胞流动性,有效预防肝内胆汁淤积,在陈佩飞等[7]报告中有所提及。此外,祖国中医学认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由肝脾不足、气滞血瘀等因素导致,所以,将活血化瘀、行气益气、清热解毒等作为疾病主要治疗原则。中成药垂盆草由鲜垂盆草、矮地茶、蔗糖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活血、降低谷丙转氨酶临床作用,联合应用上述药物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可实现最终的活血化瘀、利胆护胎、止痒等临床目的[8-9]。 (倪海燕)
[关键词]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联合用药;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14.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10(c)-0048-03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为临床妊娠晚期常见性病症,少数部分发于妊娠中期,皮肤瘙痒、黄疸为疾病主要特征,危害母婴生命健康[1]。目前,临床针对此类疾病病发因素尚未统一观点,但均认为和遗传、激素升高等相关。近年来,该疾病病发率持续上涨,被列为临床危险性妊娠疾病,间接加大疾病预防、治疗力度。为更好地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将该院2011年3月—2014年4月间收治的8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分析和探讨联合用药治疗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择该院收治的8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编号将她们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40例患者,年龄位于21~38岁阶段内,平均(24.3±0.3)岁;孕周位于20~41周阶段内,平均(25.6±0.6)周;该组4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中,初次生产患者29例,经产妇11例;对照组患者40例,年龄位于22~39岁阶段内,平均(25.8±0.8)岁;孕周位于21~42周阶段内,平均(26.4±0.4)周;该组4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中,初次生产患者30例,经产妇10例。
1.2 临床诊断
①所以患者都符合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的症疾病诊断标准,具体表现为瘙痒、血清肝胆酸升高;②患有脏器功能损伤、慢性疾病及精神异常等患者除外;③患者自愿参加该研究实验,并且签署了同意临床意向书。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多烯磷酯酰胆碱胶囊(H20059010)、熊去氧胆酸(H20100502)药物治疗,药物方式为口服,多烯磷酯酰胆碱胶囊剂量为2粒/次,给药3次/d;熊去氧胆酸药物剂量根据患者体重确定,一般为8.10 mg/kg,2次/d,早晚餐时服用;实验组患者在该基础上给予思美泰(H20110459)或多烯磷酯酰胆碱胶囊联合口服保肝及中药联合治疗,思美泰药物,药物初次使用前2周可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500~1 000 mg;多烯磷酯酰胆碱胶囊,药物使用剂量等同于对照组;保肝,药物方式为口服,药物为丹参片(Z20013199,2~3片/次,3次/d)、肌苷(H44023945,20~40 g/次,3次/d)等;中成药垂盆草冲剂(Z20083446),口服服用,给药2次/d,每次剂量为20 g。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期间随时监测她们的临床指标,并将治疗结果进行比较。
1.4 观察项目
①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对比,标准如下[2]:患者的临床瘙痒症状消失,黄疸消退为治愈;患者的临床瘙痒症状减轻,黄疸减少为好转;患者临床瘙痒、黄疸等症状都没有显著的改善为无效;②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前后相应指标进行比较;③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血清胆酸、胆红素下降情况进行对比,标准:血清胆酸、胆红素下降2倍以上为治愈;血清胆酸、胆红素下降1倍为好转;血清胆酸、胆红素未转变为无效。
1.5 统计方法
该研究的相应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表示,数据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进行表示,数据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结果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患者临床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后症状有所转变,实验组患者好转率相比于对照组较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前后相应指标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患者临床治疗前期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谷转氨酶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指标转变程度差异性鲜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临床血清胆酸、胆红素下降情况比对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胆酸、胆红素均下降,实验组患者下降好转率相比于对照组较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为临床常见性病症,瘙痒、黄疸为疾病主要特征。目前,该疾病病因尚不明确,但均认为和患者雌性激素功能异常、肝脏中酶异常等因素相关,对母婴生命健康产生危害。因此,要深入地分析和探讨针对性措施进行治疗[3]。
现阶段,临床采用的是西医药物治疗,包括多烯磷酯酰胆碱胶囊、熊去氧胆酸、思美泰针剂等,多烯磷酯酰胆碱可提高药物吸收利用率,直接作用于患者肝细胞,加大胆汁分泌量;同时,该药物还具有调节肝脏能量平衡,促进肝组织再生,稳定胆汁等临床作用[4-6];熊去氧胆酸可降低胆汁中含有胆固醇含量,便于胆结石内胆固醇溶解;思美泰药物可降低蛋氨酸血浆清除率,调节肝脏细胞流动性,有效预防肝内胆汁淤积,在陈佩飞等[7]报告中有所提及。此外,祖国中医学认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由肝脾不足、气滞血瘀等因素导致,所以,将活血化瘀、行气益气、清热解毒等作为疾病主要治疗原则。中成药垂盆草由鲜垂盆草、矮地茶、蔗糖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活血、降低谷丙转氨酶临床作用,联合应用上述药物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可实现最终的活血化瘀、利胆护胎、止痒等临床目的[8-9]。 (倪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