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疗》 > 2016年第34期 > 正文
编号:12982760
探讨乌司他丁治疗感染性休克临床疗效(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2月5日 《中外医疗》2016年第34期
     [摘要]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在感染性休克中的治疗作用。 方法 随机选择2014年2月—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 60 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炎、扩容、血管活性药物及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静脉注射(每次10万单位,3次/d,连用7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 d后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乳酸水平变化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治疗14 d时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7 d后,两组患者平均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乳酸水平均較治疗前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14 d时,治疗组死亡4例,死亡率为22%,对照组死亡14例,死亡率46.7%,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在常规感染性休克治疗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能有效减轻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降低感染性休克死亡率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乌司他丁;炎症

    [中图分类号] R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2(a)-0139-03

    感染性休克亦称脓毒性休克,是指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所引起的脓毒病综合征(sepsis syndrome)伴休克,其实质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不断加剧、恶化的结果[1],是临床常见危重症之一,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达30%以上[2],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及慢病的增多、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侵袭性操作的增加、放化疗及免疫抑制剂等应用,也使耐药菌种类日趋增多和复杂化,因此,感染性休克常规抗炎、扩容、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疗效不令人满意,治疗存在较大局限性[3],所以,该研究结合近年来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及相关文献报道治疗经验,以2014年2月—2016年6月该科收治的 60 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感染性休克,取得了一定临床疗效,降低了临床死亡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收集2014年2月—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 60 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感染病种包括肺部感染、重症胰腺炎、腹膜炎、胆道感染等,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3]:①临床上有明确的感染;②有 SIRS 的存在;③收缩压<90 mmHg 或较原基础值下降的幅度>40 mmHg至少1 h,或血压依赖输液或药物维持;④有组织灌注不良的表现,如少尿(<30 mL/h)>1 h,或有急性神志障碍;同时排除合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临终患者等。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49~78岁,平均(65.7±11.9)岁;对照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7~80岁,平均(67.2±11.4)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结合药敏给予足量抗生素、补充血容量、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改善微循环及营养支持,并积极对症处理,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国药准字H20040506,规格:2 mL:10万单位/支)10万U溶于10 mL生理盐水中缓慢静脉注射,每8小时1次,连续应用7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 d时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乳酸水平变化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治疗14 d时死亡例数及死亡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7 d后两组患者上述炎性指标均较入院时下降,但对照组下降明显,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死亡率比较

    治疗14 d时,治疗组死亡4例,死亡率为22%,对照组死亡14例,死亡率46.7%,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4 讨论

    感染性休克多由革兰氏阴性菌及及其所产生的内毒素引起,病原菌及毒素等侵入血循环后,激活宿主的各种细胞和体液系统,导致机体炎症细胞活化、促炎介质大量释放及促炎-抗炎介质平衡失控,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和内源性介质,作用于机体各器官、组织、系统,导致有效循环容量不足及微循环障碍,进一步使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乌司他丁是从健康成年男性新鲜尿液中分离纯化出来的一种糖蛋白,由143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约67 000。是一种广谱酶抑制剂,对胰蛋白酶、α-糜蛋白酶等丝氨酸蛋白酶及粒细胞弹性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巯基酶、纤溶酶等多种酶均有抑制作用。另具有稳定溶酶体膜,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和酶活性,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抑制心肌抑制因子(MDF)产生,改善微循环及代谢、增强内源性抗休克因子,清除氧自由基及抑制炎症介质释放,从而抑制过度炎症反应,阻断SIRS或MODS的发展,避免炎症反应对机体损伤。同时乌司他丁不仅具有改善血流动力学及纠正细胞代谢紊乱作用,还有减少炎症细胞聚集及迁移,抑制肿瘤坏死因子产生释放,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和血小板聚集,上调抗炎因子IL-10,有效地清除机体内氧自由基,对休克状态下的微循环状态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有效缓解缺血性再灌注损伤,在保护肺部、肾脏、肝脏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5]。另外,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适量糖皮质激素具有解除小动脉痉挛、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微循环等作用,而乌司他丁具有类糖皮质激素作用但无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在临床危重症治疗中可一定程度代替糖皮质激素。 (张延蕊)
1 2下一页